北师大研究静息状态下脑区自发神经活动获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嘉等于2011年07月15日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Resting-state neural activity across face-selective cortical regions is behaviorally relevant的文章。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脑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Plant Cell:无光照情况下植物的生长
合成光感受器刺激和继续暴露于光线照射,日本和卡尔斯鲁厄研究将结果发表在Plant Cell期刊上。 植物是依赖于太阳的。阳光并不仅提供能量,同时也控制细胞的发育步骤。所谓的光感受器激活发芽过程、发展成叶片、花蕾形成等过程。吸收光的感光组件可取代化学类似的合成物质。
PLoS Comput Biol:科学家揭示个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大脑事件
2013年10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的心理学家通过使用大脑成像技术研究了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时候大脑发生的事件,这或许是进行大脑无意识领域研究的第一步。
:双管齐下治疗儿童肿瘤
2013年11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期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的文章称,结合两种针对不同靶标的抗癌药物能够成功治疗儿童癌症。 伦敦癌症研究中心科学家发现结合两种以不同机制阻断肿瘤生长的药物能够有效治疗横纹肌瘤(rhabdomyosarcoma),该肿瘤主要引起儿童死亡。这两种药物分别是AZD8055和AZD6244。
AEM:发现在有氧和无氧下都能降解聚氨基甲酸酯的真菌
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直到现在,人们还认为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是不能生物降解的,但是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发现吃它和降解它的真菌,而且它们甚至在氧气不存在时也能如此。 亚马逊是地球上生物最为多样性的区域之一。2011年,耶鲁大学科学家在亚马逊收集的植物中发现微生物并且培养它们。
干细胞治疗“大跃进”背景下的“踏步走”
中国医院系统的利益导向不可短期扭转,干细胞治疗领域的大跃进是现实,如何控制节奏回归理性之路?其中一条可行途径是:医院私有化、医生自由化、专业媒体加强监督、独立公益机构推进大众教育。
J Neurosci:应激状态下免疫细胞被招募到大脑促进焦虑症状
2013年8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一项新研究显示,在长期应激压力下,身心之间存在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即免疫系统细胞会被招募到大脑,促进焦虑症状。 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发现为压力如何会导致情绪障碍提供了新的解释,证实针对靶向免疫细胞的一个子集(单核细胞)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情绪障碍。
多美滋问题乳粉流入市场400多吨 上海卖场开始下架
记者4日晚间从上海市质监部门了解到,由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受肉毒杆菌污染乳粉制成的多美滋奶粉流入市场达420.188吨。目前,上海质监部门已经全部封存多美滋公司现场涉及问题乳粉的原料及成品,并要求公司立即启动召回程序,通知其经销商扣置相关批次产品,并发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