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上海生科院解析叶片叶肉导度的物理及分子机制

 叶肉导度用于表征二氧化碳从气孔下腔进入到叶绿体直至被Rubisco固定这一路径的阻力,是限制叶片叶绿体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影响叶片光合速率的重要生理参数。叶肉导度是继气孔导度、光合作用生化限制之后的第三大限制光合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提高叶肉导度可以同时提高叶片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因此其成为光合作用改良的重要靶标。理论上讲,叶肉导度作为一个物理参数,不应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然而,实际测量中

2017-08-09

PLOS Pathogens:上海生科院发现病原菌泛素化宿主蛋白并促进感染的分子机制

 7月28日,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胡荣贵研究组的论文Bacterial effector NleL promotes enterohemorrhagic E. coli-induced attaching and effacing lesions by ubiquitylating and inactivat

2017-08-11

上海生科院发现新型天然小分子调节免疫重塑肿瘤微环境治疗肝癌

  7月17日,《细胞》出版社和《柳叶刀》杂志联合支持的EBioMedicin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王慧组的研究论文A Natural CCR2 Antagonist Relieves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mediated Immunosuppression to Produce a Therapeuti

2017-08-08

上海药物所发展定点抗体药物偶联物新策略及抗体糖工程技术方案

 7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蔚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子刊Nature Protocols发表了题为Chemoenzymatic synthesis of glycoengineered IgG antibodies and glycosite-specific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的文章,报道了利用化学-酶催化方法制备糖工程抗体与基于糖

2017-08-09

Stem Cell Reports:上海药物所利用单转录因子及小分子化合物诱导肝细胞转分化

 细胞间的转分化,也就是成体细胞不需要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阶段而直接转变为另一类成体细胞,并实现功能性修复,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以肝脏为例,肝功能衰竭每年导致许多病人死亡,而可供移植的肝脏或肝细胞来源非常有限。同时,肝细胞在新药研发领域也是研究药物代谢及毒性的重要工具。如何获得无伦理问题又具有正常功能的肝细胞用于移植和新药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我国科学家在几年前报道了利用数个转录

2017-08-08

Cell Discovery:上海药物所发现治疗杀虫剂和化学武器致神经损伤的药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科学家近期在有机磷杀虫剂及化学武器致神经损伤的新机制和治疗药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8月1日发表于Cell Discovery上。有机磷是很多杀虫剂、除草剂和神经性毒剂的有效成分,在工业上亦被用作添加剂等。有机磷可通过摄入、皮肤接触、吸入等多种方式被人摄取,也是用于自杀的常见毒物,全球每年大约有三百万人由于接触有机磷化合物而中毒。有机磷急性中毒可导致病人死亡

2017-08-02

上海生科院学者受邀发表心脏再生促进机制研究专评

  7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斌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Cardiomyocyte proliferation: remove brakes and push accelerators 的评论文章,点评了近期同时发表于Nature上的题为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2017-07-25

Nature子刊:上海交大张健课题组发表抑制结肠癌迁移的药物设计新成果

2017年7月24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健课题组与余健秀课题组的最新成果,研究合理设计了结肠癌转移靶标APC-Asef蛋白相互作用的首个抑制剂MAIT-203,揭示APC-Asef相互作用介导结肠癌转移的潜在通路机制,为结肠癌转移的潜在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论文题为“Peptidomimetic i

2017-07-28

Cell:上海交大房静远团队证实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产生机制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本期Cell期刊同时发表了四篇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这是第一篇, 主要讲的是一种被称作具核梭杆菌的肠道细菌导致结直肠癌产生化疗耐药性机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细菌与结直肠癌复发和较差的治疗结果相关联。他们发现肠道中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2017-07-28

Cell: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鉴定出G蛋白偶联受体招募抑制蛋白的磷酸化编码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美国文安德尔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出一种被称作视紫红质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合到一种被称作抑制蛋白(arrestin)的信号分子上时的组分细节。视紫红质和抑制蛋白是身体复杂的细胞通信网络中的两种至关重要的蛋白分子。这项新的发现进一步改进了2015年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