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RNA m6A修饰调控人干细胞衰老的新机制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上较为常见的一类转录后表观修饰,其建立、擦除和识别分别受到m6A甲基转移酶(writer)、去甲基化酶(eraser)以及结合蛋白(reader)的动态调控。已有研究表明,m6A作为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节点,通过调节靶RNA的出核、稳定性、选择性剪接和翻译过程,参与调控诸多生物学事件,而关于m6A在衰老特
科学家在人类胚胎中发现超级造血干细胞!其增殖能力是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200-500倍!
2020年10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人类胚胎中发现了一种具有超级潜能的造血干细胞,在机体血液和免疫系统中发源形成的干细胞俗称为造血干细胞(H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其在开发治疗血液癌症和免疫系统
重磅级文章解读近年来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读科学家们近年来在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1】Science:重磅!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调节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有望开发新的再生疗法doi:10.1126/science.abb4467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调节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有望开发新的再生疗法
2020年7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胚胎干细胞中称为CMA(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的自噬过程可能作为修复或再生受损细胞和器官的新型治疗靶点。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24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hap
研究揭示小鼠基态多能干细胞的转录调控新机制
添加MEK和GSK3抑制剂(PD0325901、CHIR99021)的无血清培养基条件(2i+Lif, 2iL)下的小鼠胚胎多能性干细胞比传统血清条件(serum+Lif, SL)下的胚胎多能性干细胞更接近着床前胚胎的内细胞团,因此2iL条件下的胚胎多能性干细胞又被称为基态多能干细胞,具有更高的分化潜能,而SL条件下的胚胎多能性干细胞则被称为亚稳态多能干细胞
Theronostatics: 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调控肠干细胞再生促进肠型放射病救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表明新型小分子化合物Me6TREN有望发展成为急性肠型放射病救治的候选药物。2020年8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Theranostics在线发表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Me6TREN targets β-catenin signaling to stimulate intestinal stem cell r
科学家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开发出人类胚胎样模型!
2020年6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胚胎干细胞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模型来研究人类的早期发育阶段。这种模型类似于18-21天大小的胚胎的一些关键元素,其能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到人类机体形成的潜在过程,这是以前从未直接观察到的,而理解这些过程则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揭示
研究发现乳腺癌干细胞的调控新机制
三阴性乳腺癌 (TNBC) 缺少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是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高复发和预后差的一类乳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化疗是TNBC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化疗药物能够杀死正在分裂的肿瘤细胞,却不能有效作用于肿瘤干细胞,从而导致肿瘤干细胞的富集,进而产生TNBC的耐药性。因此由肿瘤干
日本研究机构宣布成功移植人类胚胎干细胞培养的肝脏细胞
日本国立成育(成长发育)医疗研究中心21日宣布成功为一名肝病患儿进行了肝脏细胞移植,移植用的肝脏细胞由人类胚胎干细胞培养而成。这家研究所称这是世界首例培养自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肝脏细胞移植。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21日发布了这一成果。这项临床治疗研究始于2019年10月,这家研究所的团队向患有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的新生儿肝脏血管注射了由人类胚胎干细胞培养
研究揭示SOX2/DDX5与R-loop协同调控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新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是决定细胞命运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模式即可实现对细胞命运的精准调控。比如运用Yamanaka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在体外就可将体细胞成功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姚红杰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前文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