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新研究揭秘人类祖先
尽管我们一直在追踪人类家族与一些共同祖先之间的血统联系,但科学家仍不清楚这些祖先在何时以及如何开始令现在的人口如此多样化的。 一项运用了全球先进的DNA分析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解开这一谜团带来了曙光。通过研究不同人种的Y染色体的DNA序列,科学家已确定人类父系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距今12万至15.6万年前。 这是首次通过许多完整Y染色体DNA序列追溯男性人类祖先。
The EMBO J:揭示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和唐氏综合症共用相同的信号路径
树突棘对于智力的发育至关重要 (Credit: Image courtesy of EMBO - excellence in life sciences) 近日,研究者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The EMBO Journal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引发的智力障碍和唐氏综合症有一样的分子路径,这两种疾病有很多相似性。
:研究人员制成植物人工染色体
日本冈山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教授村田稔率领的研究小组25日宣布,他们成功在植物细胞内人工制造出了带有遗传信息的染色体。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新的作物品种。 研究小组使用拟南芥,利用“自顶向下分析法”,通过操控细胞内原有的染色体,并进行改编,制作出了比通常染色体要小的环状人工染色体。即使是自花授粉的种子,也有40%以上继承了这种人工染色体。
Nature:染色质组织方式决定肿瘤细胞区域性突变率
7月22日,Nature杂志在线报道,染色质组织方式对人类癌细胞中区域性突变率具有重大影响。 癌症基因组测序,提供了人类体细胞整个基因组的基因突变率差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检测各种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指标,研究者发现,癌症细胞基因组的基因突变率与染色质组织方式存在惊人的相关性。
GENE DEV:钝性末端端粒亦可保护染色体末端
7月18日,GENE DEV杂志在线报道,在被子植物中科学家发现不同于以往认识的钝性末端端粒保护结构。 单链端粒DNA突出结构,被认为是进化上保守的基本结构元件,发挥保护染色体末端的重要功能。以前人们认为,此DNA突出结构在端粒部位的形成,由前导链机制复制导致。此过程涉及一种机制尚不清楚的DNA复制后钝性末端处理。
:新发现挑战经典染色体组装模型
染色体(左)是紧密浓缩的和不规则折叠的核小体纤维组成的。 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在细胞分裂期间,人基因组中的DNA被组装成不规则折叠的纤维。 DNA缠绕在组蛋白周围形成核小体纤维,接着被称作集缩素蛋白(condensin)的大型蛋白复合体将核小体纤维紧密压缩成染色体。之前的很多研究提示着核小体被组装成规则性的直径为30纳米的纤维结构,从而使得人们提出经典的染色体组装模型。
Science:科学家揭示果蝇性染色体的进化追踪过程
果蝇常被用来进行遗传研究,因为其寿命比较短,而且在实验室可以很容易繁殖,其突变体可以被广泛使用。目前果蝇有1500中已知的种。近日一项刊登在Science上的研究追踪了果蝇一对性染色体的进化历程,这对染色体大约在100万年之前出现。
Cell:染色质重构调节子在核小体中的特异性和方向性
6月22日,Cell杂志报道了染色质重构调节子在核小体中特异性和方向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众多染色质重构调节子是如何相互合作,在基因的开始和结束位点处组织核小体的还不清楚。研究者发现在酿酒酵母细胞全基因组范围内,SWI/ SNF,RSC,ISW1a,ISW1b,ISW2,INO80等染色质重构调节子复合体与单个核小体相结合,并通过缺失分析证实,这些复合体通过辅助核小体定位行使其功能。
Cell Reports:染色质调控取决于基因与表观遗传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巧用基因敲除技术,用同一基因插入酵母染色体上的90个不同位点。他们发现,插入的基因并没有改变附近染色质的表观遗传学环境,而插入环境的差异会明显影响基因的活性。 由DNA和蛋白组成的染色质构成了细胞核,研究人员指出染色质调控中并不存在通用的“组蛋白密码”,染色质调控取决于基因与表观遗传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Plant Journal:AtRFC1能通过影响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均等分离
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plication factor C1 (RFC1) is required for double-strandbreak repair during meiot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Arabidopsis”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