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所“肿瘤个体化治疗和系统生物学”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获资助
近日,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百人计划”方向东、王前飞研究员, “杰出技术引进人才”吕雪梅研究员,以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百人计划”丁宝全研究员,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张连海副主任医师等科研人员,组成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和系统生物学”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经过中科院生物局和人教局的多轮遴选,成功获得资助。
大连化物所—渥太华大学蛋白质组学及系统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成立
11月11日上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大连化物所—渥太华大学(DICP-uOttawa)蛋白质组学及系统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参加成立仪式的加方人员有: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技术)兼副领事A. Majid Dellah先生,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渥太华大学主管科研和国际合作副校长Mona Nemer教授,渥太华大学药学院院长Jacques Bradwejn教授...
Proteomics:杨平仿等研究种子萌发蛋白质组学获进展
水稻种子萌发的代谢途径 种子萌发是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早期阶段,是个体发育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苗、生长和结实等。种子萌发涉及到细胞膜系统修复、贮藏物代谢、DNA复制与配对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对这一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一直是现代种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Proteomics:种子萌发蛋白质组学研究获进展
水稻种子萌发的代谢途径 种子萌发是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早期阶段,是个体发育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苗、生长和结实等。种子萌发涉及到细胞膜系统修复、贮藏物代谢、DNA复制与配对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对这一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一直是现代种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MCP:赖仞等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获进展
众多天然药物以蛋白质或多肽发挥药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最近以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手段研究天然药物活性蛋白质或多肽,他们在药用两栖类和药用昆虫的功能蛋白质组学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掘了大量的药物候选分子。
PNAS:许国旺等代谢组学研究获进展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利用其构建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取得重要科研成果。他们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研究组合作,首次发现了肉碱类代谢物在飞蝗两型转变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分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与巨大的实用价值。
Nature:基因组测序诠释裸鼹鼠生物学特性
由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和华大基因共同主导完成的裸鼹鼠基因组研究成果,10月13日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 中韩研究人员发现,TERT等衰老调控基因的稳定表达,可能与裸鼹鼠的长寿相关;p16Ink4a与p19Arf的独特调控机制可能是裸鼹鼠抗癌的重要因素;HIF1a和VHL的特异突变可能是裸鼹鼠具有低氧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Nat Commun:鸟类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基因组学证据
地山雀(Parushumilis)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鸟种,属山雀科鸟类。由于其形态特征与地鸦相近,曾长期被认为是鸦科鸟类,并被命名为“褐背拟地鸦”。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雷富民研究员领导的鸟类学研究组与诺禾致源合作,对地山雀开展全基因组denovo测序,同时对另外两种山雀(大山雀和黄颊山雀)以及黑尾地鸦进行了重测序比较分析。
Tree Genetics & Genomes: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栽培果树之一,位居落叶果树前3位,其鲜果食用、果汁和罐头加工制品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社会对其果实和相关制品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如何高效快速地培育优良桃品种是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桃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无疑有助于促进育种和产业的发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深入开展了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并取得一系列进展。
MCB:蛋白质组学中心赖氨酸琥珀酰修饰获新进展
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赖氨酸琥珀酰化是上海药物所和芝加哥大学共同合作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最新发现的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路。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对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去乙酰化修饰酶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