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Biote & Nat Gene:新技术重新速写DNA信息 助科学家深入理解DNA语言
DNA重写的图例,魏兹曼研究所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推进了我们对于遗传代码的理解,这种方法是将大量预先设计好的DNA片段引入活细胞的基因组中,然后检测其引入后对基因组的改变。(Credit: Image courtesy of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读取DNA的能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ACSDBC:开发出可对DNA结合蛋白进行重新修饰的新型技术
近日,来自西班牙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名为BuD的DNA结合蛋白同DNA之间的结合作用进行重编程,就可以更改其结合的特殊DNA区域,这将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对包含基因组信息的指令进行修改和编辑从而治疗一系列
Science:新技术将海藻转变成可再生燃料和化学品
一个来自生物结构实验室(BAL)的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突破性的技术,扩大了先进生物燃料和再生化学品的生产原料,将海藻(大型海藻)纳入了其中。该小组设计了一种微生物,从海藻中提取所有主要的糖类并将这些糖类转变成可再生燃料和化学品,从而使海藻成为具有成本效益、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
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引领孕检新时代
几十年前,生物学家们都发现胎儿细胞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系统,但由于技术上没能取得突破,至今生物学家们都不能将这些母体外周血中的胎儿细胞分离出来应用于无创性的产前诊断。转机出现在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的Dennis Lo教授率先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漂流”的胎儿DNA。即便是在怀孕初期,母体外周血中胎儿的游离DNA含量也在5%左右。
Nature:一种用于控制DNA损伤反应的非编码RNA
2012年5月23日,Nature在线发表了意大利分子肿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Fabrizio d'Adda di Fagagna 课题组的一篇题为Site-specific DICER and DROSHA RNA products control the DNA-damage response的科研论文,报道了一种新的非编码小RNA 用于在DNA损伤部位控制DNA 损伤反应的激活。
Cell:新技术揭示DNA密码中的5-羟甲基胞嘧啶隐秘信息
由于缺少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5-羟甲基胞嘧啶(5hmC)进行单个碱基水平分辨率的作图手段,对5hmC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5月17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Chuan He研究组的研究论文“Base-Resolution Analysis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 in the Mammalian Genome”将这一研究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DNA条形码技术有助贝类多样性研究
近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了题为“How DNA Barcodes Complement Taxonomy and Explore Species Diversity: The Case Study of a Poorly Understood Marine Fauna”的研究论文。
BBRC:章张等开发出编码蛋白质DNA序列并行比对工具ParaAT
近日,国际杂志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百人计划”章张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成功开发出“编码蛋白质DNA序列并行比对工具—ParaAT(Parallel Alignment and back-Translation)”。
Cell Res:戚益军等小非编码RNA参与DNA损伤修复机制研究获进展
研究发现,小非编码RNA(diRNA)及其效应蛋白Ago2调控DNA同源重组修复重要因子Rad51在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位点的招募,从而调节DNA修复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