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捕食时也会开展合作
据鱼类或许并不像人们之前认为的那样“笨”。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些鱼类在捕食时也会主动寻求合作,以提高捕食效率。 研究人员在英国新一期《自然—通信》杂志上报告说,石斑鱼发现藏匿的猎物时,会根据周围环境与海鳝、章鱼等鱼类“沟通”,通过头朝下“倒立”并不断摆动头部的动作来指示猎物的藏身之处,如果这些潜在合作伙伴无动于衷,石斑鱼会游得更近并变换其他动作发出信号...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发现一鱼类新属-狭吻鱼属
野鲮亚科是鲤科鱼类中一类适应流水环境的南方类群,该类群在口唇部的系统结构上有剧烈的分化,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尤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分化出了众多的特有种甚至特有属,因此成为鲤科鱼类系统进化研究的热点类群。野鲮亚科在中国有26属,其中12个属为中国特有。
EST: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野生鱼类汞富集显著
研究发现,高原特有野生鱼类在低温寡营养环境中具有极低的生长率和较长的寿命、较低的甲基汞去除率以及该地区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高效的甲基汞富集等,这些是造成汞富集的原因。
BMC genomics:鱼类低温适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于鱼类低温适应机制研究的论文“Transcript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ld acclimation in larval zebrafish”在BMC genomics在线发表。该论文首次报道了斑马鱼早期幼体具备建立低温耐受的机制。 低温暴露不但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还可导致鱼体死亡。
中科院研究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获进展
中科院研究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获进展
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是一类新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IG-I样受体包括3个成员, 即视黄酸诱导基因I (RIG-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 (MDA5)以及LGP2。
:揭示鱼类中温度与性别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12月29日,据《每日科学》报道,一项由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海洋科学研究所领导、基因组调控中心(CRG)研究人员共同合作的研究,发现了鱼类中温度和性腺性别之间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在雌鱼中,高温会增加性腺芳香酶启动子的DNA甲基化。 环境温度对性别决定有影响。有些物种,如大西洋银边鱼,其性别决定主要取决于温度。
中科院正式鱼类和哺乳类独立形成相似干扰素调控机制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鱼类和哺乳类通过趋同进化独立形成相似的干扰素反应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7月27日在线发表于著名免疫学期刊《免疫学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中科院水生所的张义兵研究员和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桂建芳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Gastroenterology :鱼类脂肪酸或可降低肝癌风险
近日,6月刊的《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 )发表的一项以人口为基础的日本成人研究显示,食用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的鱼类以及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n-3 PUFA与肝细胞癌(HCC)发生风险呈剂量依赖性负相关。
科学家在云南发现新的全骨鱼类化石
最新一期的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芝加哥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辐鳍鱼亚纲中一种新的全骨鱼类化石,命名为罗平强壮鱼(Robustichthys luopingensis)。该发现为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和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