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O: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限制NSCLC个体化治疗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个体化治疗试验 (IFCT-0801)二期结果发表于JCO杂志,作者 Wislez 博士等探讨了基于EGFR突变状态和ERCC1表达(顺铂化疗缓解的预测因素)的个体化辅助治疗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虽然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超过80%的患者适合在术后2个月内开始辅助化疗),但 III 期个体化治疗试验因EGCC1免疫组化读数的不可靠而取消。
邓建民当选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
BD全球运营委员会委员,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James Deng)日前当选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AdvaMed)第一届中国指导委员会的主席。本届中国指导委员会共有包括BD在内的九家跨国企业总经理级别人员入选,包括BD、百特医疗、波士顿科学、卡地纳健康、柯惠医疗、爱德华医疗、强生、圣裘德医疗、史赛克。
信息技术给患者带来一次彻底的医疗革命
实际上,信息技术给患者带来的已非某个新生的“零部件”,而是医疗全程的一次彻底革命。信息技术正在改造医疗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所展开的创新性活动,不仅在西医范畴,而且深度触动了传统中医的灵魂。
CFDA公布实施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有关事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做好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工作,根据总局《关于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有关事项的公告》(2014年第26号,以下简称26号公告)、《关于发布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的通告》
Lab Chip:碳纳米管技术让医疗诊断进入新时代
近日,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碳“纳米管”大大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速度,该技术有朝一日可能让医生在几分钟内完成例行的实验室测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缩短了诊断和治疗的时间。 新发现的碳“纳米管”使得原型纳米生物传感器的速度几乎增加了两倍,而应该发现不仅在医学上,在毒理学、环境监测以及新药开发等领域也可应用。但科学家们认为在系统准备商业化生产前,进行必要的完善是必须的。
2015年10大医疗技术危害
互联网医疗中国会编者按:美国ECRI医疗研究机构发布的《2015年医疗技术危害名单》,其中重点指出了10大类别。尽管医疗技术危害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不恰当系统配置,不完整的数据,不适当的设备维护,低级的
基因修复技术将成“不老仙丹” 2045年人类望永生
近日,在太庙举办的奇点大学公开课上,美国硅谷奇点大学生物技术和信息学项目负责人Raymond McCauley给大家来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基因修复技术有望成为人类一直追求的“长生不老仙丹”,让人类获得永生。而该校何塞
基因修复技术可被用来多种医疗应用
2013年8月15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Morgridge Institute for Research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了一种基因修复技术,可以用来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科学家们选取脑膜炎细菌作为主要材料之一,因为该细菌含有丰富的Cas9蛋白,能够精准剪切受损DNA。同时他们利用小RNA分子定位受损DNA位点再结合干细胞技术进行精确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