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生长素调控植物向光性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植物向光性是经典的植物生物学问题。以前的研究表明蓝光信号和生长素都是植物向光性反应所必需的,但是关于蓝光信号如何整合到生长素途径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发现,光信号途径中的转录因子PIF4和PIF5是植物向光性反应的重要负调控因子。同时,PIF4和PIF5对生长素信号转导也起着负向调控作用。
Plant Biology:多年生黑麦草功能性状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盐胁迫是典型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农作物产量。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温带地区的草坪草兼牧草,可以作为盐碱地开发先锋植物。不同生境来源的多年生黑麦草种质材料蕴涵丰富的形态、生理和物候性状变异,这些功能性状变异为选育优质耐盐多年生黑麦草提供了可能。
“中国块菌(松露)遗传多态性及其菌根组合和人工种植”<br />通过验收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培贵研究员课题组承担的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国际合作专项“中国块菌(松露)遗传多态性及其菌根组合和人工种植”项目近日顺利通过结题验收。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对我国10个省,其中云南省34个县进行了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
JAMA:遗传突变与常见儿童癌症诊断时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3月14日,国际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Association of Age at Diagnosis and Genetic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euroblastoma,”,该研究披露,基因ATRX的某些突变与儿童和青壮年在被诊断患有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时的年龄有关(一种在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生长的癌症)。
PLoS One:蜂群多样性和寄生致病菌的数量呈负相关
近日,来自印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蜂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表示蜂群的多样性越高将会导致寄生的致病菌越少,并且有益菌会增多,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国际杂志PLoS One上。
Nat Commun:研究发现导致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突变机制
Fun Gene Bio:杨祝良等羊肚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在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gen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reveals true morels (Morchella) are especially species-rich in China,”,文章中...
PNAS:婚姻或影响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一项研究发现,非洲小规模农业社区内部的婚姻可能影响木薯的遗传多样性。木薯是一种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它的含大量淀粉的可食用的根常常被称为木薯。 Marc Delêtre及其同事调查了非洲加蓬的10个社区的婚姻交流和种子交换网络之间的关系。
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中国黄山保护生物多样性
记者从黄山市政府了解到,《黄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申报项目文件近日获全球环境基金(GEF)主席批准,被列入11月份GEF理事会工作计划,赠款额度约300万美元。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