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lant:关联分析方法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章元明教授团队在植物学领域期刊Molecular Plant上发表了题为“A compressed variance component mixed model for detecting QTNs, and QTN-by-environment and QTN-by-QTN interactions in genom
Nature Genetics: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布鲁加达综合征新的风险位点
布鲁加达综合征(BrS)是一种与年轻人猝死有关的心律失常疾病。除了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相关基因以外,易感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研究人员发现了布鲁加达综合征新的风险位点,并揭示了疾病中相关钠通道调节的新机制。该论文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题为: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i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现大气超细颗粒物短期暴露与血糖升高的关联及机制
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UFPs),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关键毒性组分。虽然其质量微乎其微,但对大气颗粒物的数量贡献极高。大气中的超细颗粒物可被人体吸入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并扩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损伤。因此,超细颗粒物暴露的健康效应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为止健康效应的证据
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和卵巢癌之间或存在一定的遗传关联性!
来自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上皮性卵巢癌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遗传关联性,这或许就能促进其识别出用于开发新型疗法的潜在药物靶点,并增加对上述两种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Nature子刊:浙大团队揭示植物性饮食与中国老年人死亡的关联
既往多项以西方人群为主的大规模人群研究表明,植物性饮食模式(即强调以自然植物源性食物为主,少量摄入动物源性食物)可潜在降低高血压、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和死亡风险。在少量摄入动物源性食物的基础上,健康植物性饮食更倾向于新鲜蔬菜、坚果等健康的植物源性食物;而不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则更倾向于腌制蔬菜、糖等不健康的植物源性食物。不同类型的植物性饮食
Genes & Devel:揭示昼夜节律钟和肌肉修复之间的新型关联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机制,其或能将昼夜节律控制的细胞代谢和再生与受损后的肌肉修复联系起来。
BJC:科学家首次揭示一个体检常见指标和癌症风险的关系
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癌症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据估计2020年有1930万人患癌,癌症大魔王离每个人都不遥远[1]。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感染相关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非感染相关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2],而慢性轻度炎症可能就是生活方式与癌症发生的中间环节,不过这当中还有一些争议。因此,明确慢性炎症对
Lancet子刊:科学家揭秘家庭空气污染与儿童肺炎发生之间的神秘关联
来自Patterdale Lodge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深入理解了家庭空气污染对儿童肺炎发生的影响效应。
高福院士发布华南海鲜市场调查报告:未发现市场动物与新冠关联,该市场非新冠疫情源头
随着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等新冠变异株的出现,近期国内疫情形势再度紧张了起来,其中香港的疫情十分严峻,3月4日新增52523例确诊病例,新增136例死亡病例。持续了两年多的COVID-19大流行仍未结束,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仍将继续。为了抗击新冠疫情,除了加速研发针对变种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之外,对新冠病毒进行溯源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血浆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 CircLPAR1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预测指标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世界估计有超过190万例新的结直肠癌病例和93.5万人死亡。虽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粪便检查等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仍具有挑战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