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全球松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及机制
物种多样性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加,呈现的纬度多样性梯度是普遍的生物分布式样。然而,在北半球松柏类的大部分物种分布于中纬度山地。形成该独特分布的机制是什么?分布于中纬度的物种与高纬度和低纬度的物种相比,谁的起源更古老?中纬度山地是松柏类植物的“进化博物馆”(evolutionary museum)还是“进化摇篮”(evolutionary cradl
Nature:新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可分为三种亚群,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有望引发疾病治疗变革
2021年5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成纤维细胞是一种很容易通过其独特的纺锤形来识别的细胞,这一特征将它们与其他组织结构细胞(如上皮细胞)区分开来。它们是一组不同的细胞,在健康和疾病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们通过产生包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材料来帮助确定组织结构,它们协助其他类型的细胞的运作和定位,而且在受伤后,它们促进愈合或推动炎症和瘢痕形成。单细胞R
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生态功能与进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放线菌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极为密切的微生物类群,其强大的代谢活性为人们所共识。目前对可培养放线菌资源和次级代谢产物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多,但对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研究相对匮乏。对于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研究,将为人们打开另一扇放线菌知识的大门,帮助人们揭开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同时对积累放线菌遗传信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课题组研究表明
Science:揭示脓肿分枝杆菌的逐步致病性进化
2021年4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几乎所有的分枝杆菌物种都是自由生活的环境腐生菌。少数种类,如结核分枝杆菌,已经进化到引起可传播的人类感染,并最终成为人类专性病原菌。最近,环境非结核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的毒性克隆(virulent clones)的出现和全球传播,为研究分枝杆菌的致病性进化提供了
研究揭示蓖麻从树木到作物的起源和驯化历史
蓖麻(Ricinus communis)是重要的非食用油料作物之一。蓖麻种子富含蓖麻油酸(顺式-12-羟基十八碳-9-烯酸,18C:1OH),在高温下不易挥发、低温下不易凝固,是工业、航空和机械常用的高级润滑油,也是重要的生物柴油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蓖麻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利用边际土地发展蓖麻产业已引起广泛关注。考古学研究
研究揭示肝癌CAF的细胞起源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波研究组以Perivenous stellate cell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myofibroblasts and cancer-associated-fibroblasts formed after chronic liver injuries为题在Hepatolog
Nature:完整人类第八号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自20年前人类基因组测序宣布以来,由于着丝粒内聚集了大量高度相同的重复区域、片段重复区域和染色体的近端短臂,人类染色体的研究一直没有完成。大量(超过100kb)高度相同的重复序列是拷贝数多态性的,这意味着这些区域一直作为缺口存在,这限制了我们对人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理解。每个人类染色体的完整组装对于理解人类生物学和进化是必不可少的。美国
Cell: 研究揭示SARS-CoV-2英国突变株B.1.1.7在美国境内的起源与传播规律
自COVID-19疫情发生至今,已经有多种新型的变异毒株被发现,它们表现出比原始毒株更强的传播力度。其中,一种名为 “501 Y. V1; B.1.1.7” 的毒株携带N501Y突变,该毒株最早于2020年秋季在英国境内出现,之后传播至多个欧洲国家。无独有偶,南非以及巴西境内也鉴定出带有N501Y突变的变异毒株,分别为 “501Y.V2; B.1.351”
PNAS:科学家揭示X染色体和Y染色体拮抗协同进化的分子机制
2021年4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性染色体有多种独特的特性,其能区别于常染色体,包括其遗传方式、两性间所经历的选择以及基因含量,性染色体不仅参与到了性别的遗传决定,同时其也是性冲突和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Sexually
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定向进化亮氨酸脱氢酶结合表达优化高效制备L-2-氨基丁酸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饶志明教授团队在L-2-氨基丁酸的高效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fficient single whole-cell biotransformation for L-2-aminobutyric acid production through engineering of leucine dehydrogenase co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