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thods:一种更有效的蛋白成像技术
美国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特殊装置发现了一种更有效地蛋白成像方法。下一步工作就是在分子水平上动态研究蛋白质是如何工作。 他们测绘细胞中蛋白质结构所做的工作为治愈癌症、疟疾等疾病非常关键。去年,哥德堡大学生物化学教授Richard Neutze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功运用短波长、强密度的X射线脉冲测绘蛋白质图像,这一创举在全世界上还是首例。
电脑游戏透露视网膜信息
研究者几十年前就了解到,眼睛除了可以探测到光之外,还能做更多其他的事情。在将信息传送到大脑前,视网膜内的神经元细胞还能处理基本的情景信息,但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信息至今仍是一个谜。
:皮肤如视网膜用感光功能防晒伤
当你走到太阳下,感受阳光的不只是你的双眼。你的皮肤也与视网膜一样含有光感受器,从而能够迅速对有害的紫外线辐射采取防御。 皮肤通过产生黑色素而变黑,黑色素可以保护DNA不受紫外线的损伤。我们已经知道,在被太阳暴晒几天后,阳光中的UVB紫外线才会使皮肤增加黑色素的产生,以应对皮肤中的DNA损伤。但是,阳光中的UVA紫外线却可以在几分钟内就促进黑色素的产生。
Nat Commun: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实现对耐药细菌核糖体的结构改变进行成像
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成功揭示了对红霉素耐药的细菌的核糖体结构变化的特性,这对于开发新型抵御耐药性细菌的抗生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希望。
:利用人类血细胞构建出初始视网膜结构
对人血细胞进行重编程而产生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培养72天后形成初始视网膜结构:这种结构含有一些特化细胞,如它的外层和内层分别存在着光受体细胞(红色)和神经节细胞(绿色),而位于中层的每个细胞核用蓝色表示。这些细胞层类似于人类眼球正常发育时形成的多层结构。
Cell Cycle: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控制体内脂肪组织形成
Nat Cell Biol:发育中视网膜细胞的瓦氏效应
近日,研究者发现处于增殖期的非洲爪蟾的视网膜细胞采用的是有氧糖酵解而不是氧化磷酸化。表明以往Warburg effect只发生在肿瘤细胞中的认识是片面的,Warburg effect或许普遍存在于增殖代谢中。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Cell Biology上。
Radiology:可进行早期冠心病检测的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
2012年10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者使用了新型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清晰地识别出了冠状动脉壁的增厚现象,冠状动脉壁增厚是冠心病(CAD)发病的早期症状,这项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Radiology上。
Neuron:新型大脑成像技术或加速精神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来自MIT的神经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方法来检测大脑细胞如何互相协调,来控制特异性的行为,比如机体运动或者嗅到气味儿等。(Credit: Qian Chen) 2012年10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MIT的神经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方法来检测大脑细胞如何互相协调,来控制特异性的行为,比如机体运动或者嗅到气味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