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能够“骗”过核糖体的异常碱基对

当信使RNA(mRNA)被翻译成蛋白时,蛋白编码序列的末端由一个“三碱基”终止密码子来指示。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将第一个碱基改为一个假尿苷(Ψ,核苷尿苷的C-糖苷异构体)将允许结合一个氨基酸,以使翻译能够越过终止密码子继续进行。

2013-08-06

J Clin Invest:炎症因子或可增加衰老视网膜变性可能

7月16日,J Clin Invest.杂志在线报道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和缺乏神经保护性因子可能是与衰老有关的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诱因。 由多个基因影响的细胞过程的异常和整个生命进程中各种细胞损伤的积累,决定着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的进展,但其复杂的病因知之甚少。 有丝分裂后神经元,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相邻的上皮细胞和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容易受到细胞衰老的影响,这可促进与衰老有关的视网膜变性(ARD)。

2012-11-18

JCI:Wnt信号通路决定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前体细胞眼内移植的疗效和成瘤性研究的新进展

3月2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研究院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室金颖课题组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国彤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WNT signaling determines tumorigenicity and function of ESC-derived retinal progenitors”的最新研究

2013-03-29

Biochem J:新方法防止糖尿病眼疾视网膜受损

近日,密歇根大学凯洛格眼科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化合物,可以中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造成损害的事件链。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出现一种新的能根治疾病的治疗方法,该化合物主要作用于两种机制:炎症和削弱保护视网膜的血液屏障。这一化合物通过针对关键蛋白质阻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管渗漏有关的两个重要途径。 到目前为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经为工作年龄段美国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2012-11-18

Stroke: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因素

蛛网模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已知预测因素是入院时的出血量大及临床状态差,其他因素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为此,荷兰乌德勒支医学中心神经科和神经外科的Nicolien K. de Rooij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18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缺血的预测因素,证据级别较强。 该研究为系统回顾。

2013-01-04

JAMA:口服氟喹诺酮类或增加视网膜脱落风险

4月4日,国际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似乎会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物已被证实与多种眼毒性有关,包括角膜穿孔、视神经病和视网膜出血。不列颠哥伦比亚儿童与家庭研究所的Mahyar Etminan博士指出:“由于这类药物还被警告可能引起肌腱断裂,因此人们更加担心其对眼结缔组织的影响。

2012-11-18

JAMA:ECG异常的老年人冠心病事件发作的风险可能增加

4月11日,国际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在一项包括没有预先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男女的研究中,严重的及轻微的心电图异常与冠心病(CHD)事件风险的增加有关,且它们能够超越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而改善对诸如心脏病发作等CHD事件的预测。 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在老年人群中,通过传统的风险因子来预测CHD没有其在中年人中的预测那样精确。”心电图(ECG)异常在老年人中是常见的。

2012-11-18

在研药物MBX-8025或有助控制血脂异常

一项Ⅱ期概念验证研究表明,当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时,添加在研药物MBX-8025可能有助于控制血脂和其他代谢指标。这项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临床内分泌学与新陈代谢杂志》上。 MBX-8025是一种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δ激动剂。

2011-10-09

CHMP建议批准拜耳Eylea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

2013年7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拜耳(Bayer)7月26日宣布,眼科药物VEGF Trap-Eye(aflibercept,阿柏西普注射液)获得了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的积极意见。

2013-07-31

英国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移植视网膜细胞

2013年7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英国科学家成功将通过胚胎干细胞技术获得的感光细胞移植成功。尽管近年来胚胎干细胞技术取得长足发展,但应用于临床的进度仍然缓慢。这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胚胎干细胞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