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DA: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
2012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 2012年2月,针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存在重金属超标隐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等7家检验机构对市场上部分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开展了铅、砷、汞重金属专项监测。
部分螺旋藻产品被曝铅含量超标
铅超标820%的保健食品螺旋藻,竟是经审批许可、被戴上“蓝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调查发现,“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螺旋藻“蓝帽”产品,涉嫌“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危害人身健康。 “蓝帽”,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获批的保健食品企业,在对外销售的产品外包装标注“国食健字”字样,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
ACS Nano:微观医学研究推进器—纳米螺旋桨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CS Nano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微型螺旋桨,其可以在凝胶样的液体中移动,这种凝胶样的液体类似于有机体的体内环境;研究者表示,这种微型螺旋桨将来有望应用于微观医疗中帮助诊断及治疗人类的疾病。
药监局再度回应螺旋藻检测标准
当事企业否认集体公关 螺旋藻铅超标风波愈演愈烈,螺旋藻产品经历了从不合格到合格两大截然不同的检验结果之后,媒体纷纷质疑,成为企业集体公关的结果。为此,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对螺旋藻保健食品有关问题作出回应称:第一次公布的是监测结果,第二次公布的则是监督检查的结果,后者才具有法律效力,监测并不意味着确定超标。
JACS:丁宝全等用DNA折纸术组装纳米颗粒三维手性螺旋结构
利用长方形DNA折纸结构组装螺旋形金纳米颗粒组装结构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JACS在线刊登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Rolling Up Gold Nanoparticle-Dressed DNA Origami into Three-Dimensional Plasmonic Chiral Nanostructures,”,文章中...
Cell Reports:打击幽门螺旋杆菌诱发胃癌的新靶标
来自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IL23A蛋白是胃防御导致胃癌的细菌感染的一部分。这一发现有可能被用来对抗致命疾病。 Yoshiaki Ito教授带领下的研究小组也证实胃细胞生成IL23A需要抑癌基因--RUNX3,后
Nature:螺旋酶Pif1促进BIR-特定性DNA合成
当DNA被同源重组修复时,在后期阶段会发生DNA合成。现在,本期Nature上发表的两篇论文确定了DNA螺旋酶Pif1在这一反应中所起的一个作用。他们发现,虽然“断裂诱导的复制” (BIR)的最初阶段在没有Pif1存在时能正常发生,但来自一个迁移中的D-环中间体的合成会受到影响。
CVI: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口服疫苗
RNA也有双螺旋结构
poly(rA)双螺旋结构 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自此,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对这个生命体最基本构建模块进行图绘、研究和测序的革命。 DNA对代代相传的遗传物质进行编码。要将DNA中编码的信息制成生命所必需的蛋白质和酶,核糖核酸(RNA)发挥着中介作用。RNA是一种可在细胞核糖体内发现的单链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