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合作卫生与艾滋病项目 5年投2.1亿
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完成大会22日在北京举行。这一为期5年的项目共投入3240万澳元,约2.1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艾滋病防控、新发传染病防治、加强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为中国与澳大利亚政府双边发展合作项目,由澳大利亚国际发展援助署资助。从2007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项目共资助开展53个项目活动,先后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政策研究分析成果170多篇。
PLoS ONE:特定润滑剂的使用并不会增加艾滋病感染风险
2012年11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揭示了,水性、非处方的个体润滑剂(可刺激阴道、直肠,使其兴奋)并不会增加HIV的易感性,尽管如此,研究者表示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来评估个体润滑剂的安全性以及对上皮组织的副作用。 研究者Charlene S. Dezzutti说,我们检测了许多种类的个人润滑剂,其对组织的损伤唯一一点就是高渗透性。
GeoVax公司艾滋病毒DNA/MVA疫苗进入I期临床试验
要做到在高感染风险人群中真正有效,HIV疫苗所需要达到的不仅仅是保护暴露于病毒的个体,而是更多。最近,GeoVax($GOVX)公司在2012年逆转录病毒及机会感染大会(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CROI)上所提交的研究使HIV疫苗离这种理想模式的预防性疫苗离更近了一步,并为临床试验开启了大门。
NEJM:艾滋病疫苗研究获新发现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线刊登了来自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杜克大学以及其他超过25家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解析了RV144艾滋病疫苗可以保护某些受试者对抗HIV的机理,由此发现了免疫反应有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些关键线索。 在泰国开展的RV144试验是首次在预防HIV感染上显示出一些效果的HIV疫苗研究。
Science:中外科学家共同解析艾滋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机制
9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AAAS)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研究组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吴蓓丽研究员为唯一通讯作者,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第一单位。这也是《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第一次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之前仅在北京做过一次新闻发布。
PLoS Pathog:揭示威胁艾滋病患者生命的致死性真菌
近日,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指出了长期以来使得AIDS患者病情加重的真菌感染的环境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
JLB:可卡因使用可能增加艾滋病易感性
2013年10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据一项新的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杂志上的研究报告:可卡因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感染艾滋病毒的易感性。 报告称,可卡因会改变免疫细胞--静态的CD4 T细胞,使它们更容易感染病毒,在同一时间,从而使病毒增殖增加。 研究人员最终希望就是新研究将提供一个更好地了解药物滥用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影响我们机体抵抗疾病。
:科学家揭示吸毒者易患艾滋病的机制
2013年10月1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上的文章称,服用可卡因能够增加HIV侵染的敏感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可卡因能够改变称之为沉默型CD4阳性T细胞的免疫细胞功能,使得该细胞对HIV病毒更敏感,同时能够增加病毒的增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