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计算机模型寻找艾滋病毒感染治疗靶标
2013年3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几十年的研究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艾滋病疫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病毒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它可以避开任何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 近日,麻省总医院Ragon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方法来进行疫苗设计,可以切断那些病毒进化的逃生路线。
Nature:感染艾滋病毒的T细胞是病毒传播的运输载体
通过粘膜表面进入机体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传播到淋巴组织,造成免疫系统的全身性感染。这种病毒早期传播的机制是不清楚的。体外研究表明,在感染和未感染的T细胞之间的稳定联系的病毒突触的形成,大大提高病毒转移的效率。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在细胞持续运动于上皮和淋巴组织的条件下,体内T细胞间的接触是否足够稳定以利于功能性突触的形成。。
Arch Intern Med:梅毒与男性HIV感染者中CD4细胞数量快速下降和病毒载量增加相关联
根据一篇于2012年7月23日在线发表在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上的论文,在遭受HIV病毒感染的男性体内,梅毒(Syphilis)与CD4细胞数量的快速减少相关联,也与病毒载量(viral load, VL)增加相关联。
Mol Cell:科学家发现一种药物成分具有阻止艾滋病毒复制新作用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炳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种上市多年的药物中含有的主要成分喷他脒,具有“切断”艾滋病毒的生命周期,阻止艾滋病毒自我复制,从而保护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Molecular Cell上。 据了解,这一名为“喷他脒气雾剂”的药物,在其主要成分被发现有这一新作用前,只是用于治疗因艾滋病导致的肺部感染。
JBC:基于外壳蛋白设计抵御艾滋病毒的新型疫苗
来自西班牙格拉那达大学(University of Granada)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发现,组成HIV病毒外壳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和抗体2F5(FAB)之间的变构相互作用,即一种可以促进酶类激活或者失活的调节机制,这对于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机体感染HIV后的免疫反应以及开发新型HIV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
PNAS: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毒传播的新机制
近日,科学家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和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USM)在PNAS杂志发表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每年有超过250万新感染艾滋病毒被确诊,早期疾病检测变得越来越普遍。更好地了解疾病早期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未来的研究和药物治疗影响很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HIV-1通过树突状细胞传播的一种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