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人员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穿能力最佳

2013年10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随着纳米载药技术在药物输送领域的普及,许多具有不同形状的纳米载药系统被应用于该领域。最近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的穿膜性能最佳。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计算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能够以最低的能量损耗穿过细胞膜,优于杆状结构的纳米颗粒,而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后者具有更优良的疏松性能。

2013-10-12

Nature communications:磷脂合成过程中重要内酶Cds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论文报道磷脂合成过程中重要膜内酶Cds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

2014-07-04

PLoS Medicine:认知功能减退者易发生硬下血肿

(图片来源:Medpage Today) 瑞典于默奥大学的Anna Nordstrom博士等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发表论文称,发生认知功能减退的年轻成年人更易发生硬脑膜下血肿。 通过为期35年的随访发现,智商较低与硬膜下血肿有关,且其他的认知能力检测方法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而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强健的体格可降低发生硬膜下血肿的风险。

2012-11-18

ZJLS:周红章等隐虫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林耐学会动物学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刊登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甲虫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组周红章研究员领导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隐翅虫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

2012-11-18

阿斯利康临床管线遍地开花——率先启动火爆PD-L1项MEDI-4736结直肠癌II期临床

阿斯利康一系列重磅项目喜讯不断,火爆PD-L1免疫疗法MEDI-4736又启动结直肠癌II期临床,该药为旗帜产品,令投资者对其前景重燃希望。

2014-08-30

Nature:儿童室管瘤的基因组分析

在本期Nature上,两个小组发表了对室管膜瘤所做的独立基因组分析。室管膜瘤是在整个神经系统中出现的一种肿瘤,但在儿童后脑中最常见。

2014-02-28

J Paleon:黄迪颖等发现最早的藻食亚甲虫化石

近日,国际刊物Journal of Paleontolog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First Skiff Beetle (Coleoptera: Myxophaga: Hydroscaphidae) from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最早的藻食亚目甲虫化石。

2012-11-18

FEMS Micro Lett:徐旭东新研究质疑光合形成机理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础,而光合作用发生于称为类囊体膜的光合膜上,因而光合膜形成机理成为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欧洲学者曾于2001年在PNAS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98: 4238-4242; 98: 4243-4248),分别在蓝藻(集胞藻)和高等植物(拟南芥)报道了一种蛋白VIPP1对于类囊体膜形成的关键作用,认为该种蛋白能够促使蓝藻细胞膜或植物叶绿体内层被膜形成膜泡...

2012-02-21

Res:中科院抗污染材料制备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膜材料与技术研究组在抗生物污染膜材料制备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水环境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 上。 膜分离技术应用广泛,然而由于膜污染引起的膜通量和分离性能的下降是膜技术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通常,膜污染可分为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生物污染等。其中,由于生物膜形成而造成的生物污染被认为是实际应用中危害最大的一类膜污染。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