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利用免疫疗法治疗神经胶质瘤

2012年9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治疗致命性脑瘤中,来自美国巴罗神经学研究所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取得一项突破,他们发现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的脑组织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有助于人们认识为什么癌性脑瘤如此难以治疗。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刊登在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期刊上。

2012-09-28

Oncogene:胶质母细胞治疗的新靶点

近日,弗里德里希Miescher生物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完成的一项最近研究发现了恶性脑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科学家发现人类脑肿瘤中高表达Mer受体酪氨酸激酶(MerTK),但正常成人脑组织中不表达。MerTK不仅能增加脑源性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同时在化疗药物治疗时,也能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存。相反减少MerTK的表达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减弱。

2012-11-18

Stroke: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2012-12-15

罗氏安维汀(Avastin)联合放疗化疗显著延长新诊胶质母细胞患者PFS

2012年11月20日电 /生物谷BIOON/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周六宣布,在新诊(newly diagnosed)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患者中开展的一项III期AVAglio研究中,与安慰剂+放疗+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化疗相比,安维汀(Avastin)+放疗+替莫唑胺化疗使新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癌症恶化或死亡(无进展生存期...

2012-11-20

Cancer Res:纤蛋白-3激活Notch通路促进神经胶质细胞恶性

6月4日Cancer Research杂志在线报道了纤蛋白-3促进肿瘤侵袭的机制研究新发现。纤蛋白-3是一种不存在于正常大脑,而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中显著上调的基质蛋白。其促进肿瘤侵袭的机制不明。恶性神经胶质细胞瘤是高侵袭性、化疗抵抗性脑瘤,预后极差。浸润性神经胶质细胞瘤细胞是复发的主要来源。针对触发侵袭和化疗抵抗的可溶性因子,也许可以对这类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2012-11-18

纳米胶囊可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增殖

恶性胶质瘤是患者人数很多的一种恶性脑肿瘤,非常难治且术后复发率较高。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内部装有化疗药物的微小高分子胶囊,可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的增殖,为治疗这种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找到了新方法。 脑肿瘤难以治疗的原因在于,构成脑血管的细胞结合非常紧密,血液中的物质不容易渗透到外面,即使向血液中注射药物,也很难到达血管外的肿瘤。

2013-10-01

PLOS ONE:预测胶质母细胞患者生存的新生物标志物

2013年10月22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发现一种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预测致命脑肿瘤患者的生存。研究人员发现,当标志物处于高水平时,胶质母细胞瘤更具侵略性。 癌细胞不制造该标记蛋白质F11R。相反,F11R是由肿瘤组织内非癌性细胞--单核细胞生成。单核细胞通常支持和保护健康的大脑细胞,但他们也可以支持肿瘤生长。

2013-10-21

ACS NANO:纳米胶囊成为抑制恶性胶质瘤新策略

恶性胶质瘤是患者人数很多的一种恶性脑肿瘤,非常难治且术后复发率较高。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内部装有化疗药物的微小高分子胶囊,可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的增殖,为治疗这种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找到了新方法。 脑肿瘤难以治疗的原因在于,构成脑血管的细胞结合非常紧密,血液中的物质不容易渗透到外面,即使向血液中注射药物,也很难到达血管外的肿瘤。

2013-10-20

Cell:骆利群等发现恶性胶质瘤细胞起源

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细胞》杂志上。

2012-11-18

两基因变异与少突胶质细胞相关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恶性脑瘤之一,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两个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一成果或许有助于开发治疗这种肿瘤的新方法。 医学界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主要致病基因变异,尽管已有研究确定了相关变异发生在人类1号和19号染色体,但未能锁定元凶。在新研究中,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进展。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