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碳点凝胶的仿章鱼协同变形变色运动机器人研究中获进展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通过进化,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利用协同的形状变形、颜色变化和运动,拥有在不同环境中交流、伪装等能力。科学家尝试设计智能人工材料(特别是具有类生物组织性能的软湿聚合物凝胶)来复制多功能协同行为,这将有利于理解自然的多功能协同行为,并可整合和升级受生物启发的多功能机器人。然而,实现高等生物的三功能协同或多功能
新型智能仿生聚集态纳米诊疗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医药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团队与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团队合作,在“新型智能仿生聚集态纳米诊疗系统”研究中获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Photosensitizer wi
CMGH:免疫细胞的组装聚集或能增强化疗治疗胰腺癌患者的益处
2021年7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三级淋巴结构(TLS,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的存在可能会给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生存带来益处,否则就会在免疫学上表现为惰性恶性肿瘤,然而,TLS在PDAC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确切角色,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ular and Molecul
聚集JAK抑制剂安全性!继礼来、艾伯维之后,辉瑞2款JAK抑制剂(abrocitinib,托法替尼)美国审查延期!
所有这些审查延期,均与辉瑞的一项上市后研究有关,该研究显示Xeljanz安全性低于TNF抑制剂。
西北大学:抑制EGFR阻断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干细胞聚集和肺转移
2021年5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美国西北大学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GFR inhibition blocks cancer stem cell clustering and lung metastasis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文章。该研究确定了一种新的抗EGFR治疗策略,
刘民教授团队发表我国首个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日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团队关于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基于应急管理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该指标体系为我国首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我国疫情防控始终面临着“外防输入”的压力。
德国柏林一医院发生变异毒株聚集性感染
德国柏林一间医院23日因院内发生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聚集性感染而实施全面封锁,病患和医护人员全部进入隔离。据德媒报道,该医院内目前已有20人确诊感染变异毒株。据柏林-勃兰登堡广播公司和柏林《每日镜报》等媒体报道,发生变异毒株聚集性感染的是维万特斯医疗集团旗下的柏林洪堡医院。截至当天下午,该院已有14名病人和6名工作人员确诊感染了首先在英国发现的“B.1.1.7”
两篇Nature论文揭示Hsp70伴侣蛋白溶解α-突触核蛋白聚集物机制,有望开发针对帕金森病的新疗法
2020年11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在诸如帕金森病之类的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称为淀粉样纤维(amyloid fibril)的蛋白聚集物在大脑中形成,并被认为会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然而,神经元也存在一种可以对抗淀粉样纤维甚至可以溶解已形成的淀粉样纤维的细胞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是基于伴侣蛋白---热休克蛋白70家族(Hsp70)---辅助蛋白折
多篇文章聚集科学家们在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发表的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读他们在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clamorworld.com【1】AJCN:新发现!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均衡摄入或能帮助有效预防肥胖、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doi:10.1093/ajcn/nqaa233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
聚集诱导发光纳米仿生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副研究员张鹏飞、研究员龚萍、博士邓冠军等,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学教授陈华杰合作,研发出一种基于聚集发光元件的AIE纳米仿生机器人系统,用于血脑屏障穿越及脑胶质瘤靶向诊疗。相关论文以Natural-Killer-Cell-Inspired N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