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基于纳米酶仿生设计人工过氧化物酶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高利增、范克龙和中科院院士阎锡蕴团队通过整合纳米酶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辅因子的协同作用,设计了一种能够模拟过氧化物酶体内多种天然酶活性的纳米酶,并基于此纳米酶构建了一种可在生理条件下工作的人工过氧化物酶体(artificial peroxisome),并将其用于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
研究人员发表“未来作物设计策略与挑战”观点综述文章
粮食供给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粮食安全已成为人类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粮食生产的发展史。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耕地肥力减弱。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全球环境变化对未来粮食安全提出新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发起了应对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设立
研究人员实现规模化产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系细胞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员课题组和合作者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and Cholangiocytes from Human Endoderm Stem Cell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决定性别的蛋白质Sry-T
据日本《共同网》报道,日本大阪大学分子生物学教员宫胁慎吾研究团队10月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发表的研究成果称其发现了决定老鼠性别的蛋白质,该团队认为“有望弄清决定哺乳动物性别的机制,今后还将以人类为对象进行验证”。哺乳动物在性别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拥有“XX”染色体的为雌性,拥有“XY”染色体的为雄性。基于这一特征,该团队用最新方法解析Y
JEM:研究人员在败血症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新的颗粒
La Jolla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员发现,脓毒症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前所未有的颗粒。科学家们是首次发现这些被称为拉长的中性粒细胞衍生结构(ENDS)的颗粒,它们分解了免疫细胞,并在它们穿过人体时改变了形状。
PNAS: 研究人员发现视网膜营养不良的药物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LSU Health新奥尔良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报告,在小鼠模型中,删除RPE65基因的其中一个抑制因子,可防止因基因突变导致的视锥细胞感光细胞退化。他们的发现发表在《PNAS》上。
科研人员提高工业生产菌株抵御噬菌体侵染研究获进展
大肠杆菌BL21等工业菌种可广泛用于蛋白酶、蛋白类激素等产品的工业生产,但此类菌种易受噬菌体的侵染,至今仍无理想的解决方法。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毕昌昊、张学礼带领的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利用CRISPR/Cas9提高工业生产菌株抵御噬菌体侵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构建了一个靶向切割噬菌体T7基因组多个位点的可编程的CR
研究人员建立衰老生物学多组学数据库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衰老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日益发展,衰老相关多组学数据层出叠见。然而,目前尚缺乏综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学多组学数据的数据资源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鲍一明研究组、张维绮研究组合作建立了A
科研人员Energ Convers Manag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Energ Convers Manage在线发表了齐向辉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Bioethanol production from water-soluble and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of normal and high sugary corn stovers harvested at
研究人员发表木质素与碳一原料协同利用研究综述文章
木质素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体中的芳香族高聚物,由于结构较为复杂,其降解和利用较为困难。有毒碳一副产物的产生是限制木质素高效利用的另一重要因素,然而,目前聚焦此问题的研究较少。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郑平带领的系统与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发表木质素与碳一原料协同利用的综述文章,提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