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发展的综述文章发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在Science特刊《人类基因组发布20周年》上,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human history from the first decade of ancient human genomics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过去十余年来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获取的小的古DNA片段
心肌肥厚中靶向线粒体动力学的治疗潜力和最新进展:一个简明综述
病理性心肌肥厚开始是对工作量增加的适应性反应;然而,持续的血流动力学压力会导致其适应不良,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线粒体作为细胞的动力源,可在适应和不适应阶段调节心肌肥厚;它们是动态的细胞器,可以通过一种称为线粒体动力学的过程来调整它们的数量、大小和形状。
TiBS:发表关于cryo-ET解析囊膜病毒结构的研究综述
囊膜病毒门类众多,其中不乏臭名昭着之辈,例如埃博拉病毒(Ebola),艾滋病病毒(HIV),流感病毒(influenza),以及新冠病毒等(SARS-CoV-2 virus)。研究其结构、入侵机制以及生命周期是针对性开发疫苗、抗体以及药物的基础,一直是结构生物学热点。但囊膜病毒的多态性给传统结构生物学手段带来不少麻烦,其较小的尺寸(直
研究人员发表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综述文章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全球大豆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进一步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广大大豆学者、育种家攻关的重要目标。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大豆种质资源演化规律,解析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可为大豆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研究员任勃团队与
研究人员发表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技术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丽、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受邀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综述文章Raman biosensor and molecular tools for integrated monitoring of pathogens and antimicrobial res
Biotechnology Advances:发表微生物催化氮杂环合成的综述
碳和氮是丰度最高的核心生命元素,探究生物体系内的碳氮成键反应可为生命起源和生物代谢路径演化与调控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线索。氮杂环化合物作为碳氮成键反应的重要产物类型,广泛参与了生物的遗传与代谢;同时也被应用于医药、农业和食品等诸多产业领域。据统计,目前全球销量前200的药物中,约有三分之二含有氮杂环官能团。鉴于氮杂环的重要性,微生物学家一直在探索该类化合物
研究人员发表纳米疫苗递送技术提高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综述文章
在机体的适应免疫应答反应中,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病原体(如胞内寄生菌、病毒或肿瘤抗原),多见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和癌症中。设计针对此类疾病的疫苗以刺激产生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需能将抗原高效地递送到抗原提呈细胞内,通过机体免疫系统刺激产生特异性的CD8+T淋巴细胞进行胞内病原体的识别、清除和
科研人员发表结合冷冻电镜和多尺度模拟分析大型生物复合体的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研究员李国辉团队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上发表综述文章Multiscale Simulations of Large Complexes in Conjunction with Cryo-EM Analysis,系统介绍冷冻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