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线粒体蛋白跨膜转运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周数研究团队在线粒体蛋白跨膜转运研究中取得进展,利用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线粒体内膜Tim23通道蛋白与其底物肽段的复合物三维空间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以Solution 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Tim23 channel in c

2020-12-24

Cell:线粒体缺陷是导致太空旅行中许多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

2020年11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使空间探索取得成功,必须了解并设法解决在长时间离开地球的宇航员身上观察到的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包括骨骼和肌肉质量损失、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心脏和肝脏问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从许多不同资源收集的数据,一个多学科研究团队报告发现了导致这种损害的共同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些研究人员使用系统方法来研究影

2020-11-27

减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还需要动员你的线粒体

 如今,肥胖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代谢性疾病,也是许多疾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38%的成年人以及16%的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着肥胖的困扰。虽然肥胖的机制是由于卡路里摄入超过消耗,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途径,不仅控制食物摄入,还控制能量消耗。2020年12月4日,《Cell-Metabolish》杂志在线

2020-12-14

新型小分子抑制剂高度选择性破坏癌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

2020年12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破坏癌细胞中线粒体功能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用这类抑制剂进行治疗可阻止癌细胞增殖,并减少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同时不会显著影响健康细胞。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2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mall-molecule i

2020-12-18

首个治疗特定基因缺陷所致肥胖症新药获FDA批准

近日,Rhythm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了该公司Imcivree(Setmelanotide)的上市申请,用于因阿黑皮素原(POMC)、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1(PCSK1)或瘦素受体(LEPR)基因缺陷导致肥胖的成人和6岁以上儿童的慢性体重管理。据悉,Setmelanotide是FDA批准的首款用于治疗这种罕见遗传肥胖病

2020-12-06

首个治疗特定基因缺陷引起的肥胖症新药获FDA批准

   11月27日,Rhythm Pharmaceuticals(简称“Rhythm公司”)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Imcivree(setmelanotide)用于因阿黑皮素原(POMC)、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1(PCSK1)或瘦素受体(LEPR)基因缺陷导致肥胖的成人和儿童(6岁及6岁以上)患者的慢性体重管理。随着这一获批,Im

2020-11-30

北大教授席鹏:发明线粒体DNA跟踪法,攻克癌症的“照明灯”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中的“能量工厂”,细胞中绝大部分的能量供应都来自于它。昨日是建军节,如果生病被认为是一场战争,那么线粒体就是炊事班,专门给前线打仗的免疫战士—T细胞,负责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腺体和上皮细胞,后备军—多功能干细胞,提供红烧肉,猪肉炖粉条,麻辣小龙虾,清蒸黄瓜鱼,让军队战斗力扛扛的。如果炊事班出问题,不煮红烧肉,改煮糠咽菜,那么军队吃不饱,轻则

2020-11-26

Science子刊: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经元存在内体功能缺陷

2020年11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早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出现最初症状的几十年前,大脑的神经元就开始分泌tau蛋白,这是已知在这种疾病的过程中最先发生的变化之一。高水平的分泌形式的tau已知是最可靠的预测谁将最终患上AD的标志物,它可以在脊髓液中检测到,近期报道它也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但关于tau的一个关键问题仍未得到解答:为什么AD患者

2020-11-29

利用多能性干细胞再生皮肤并揭示一些儿童中的DNA缺陷如何导致鳞状细胞癌

2020年11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干细胞技术再生和研究活的患者特异性皮肤,从而使得他们能够精确地近距离观察遗传性DNA缺陷如何导致患有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 FA)的儿童和年轻人出现皮肤损伤和致命的鳞状细胞癌。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23日

2020-11-28

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细胞线粒体NAD+转运蛋白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被认为是线粒体能量转化的关键分子,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NAD+如何进入线粒体一直是未解之谜,科学家们曾在酵母和植物细胞中找到了相关的“转运蛋白”,而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却一直未发现此类蛋白。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人类细胞中鉴定出线粒体NAD+转运蛋白。文章题目为“SLC25A51

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