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疫苗”竟可预防所有冠状病毒感染?
2020-2021年终归不凡,人们已经和新冠病毒苦苦奋战15个月之久。除了中国疫情控制相对良好外,海外正出现第四波上行爆发,最令人揪心的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疫情持续失控,如海啸般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截止5月10日早上十点,印度现有确诊病例3750998例。当地时间5月9日,印度新增确诊病例403738例,单日新增连续4天保持在40万例以上。印度目前已有24万
研究发现可单独介导硫化镉纳米颗粒形成的深海微生物酶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Threonine dehydratase enhances bacterial cadmium resistance via driving cysteine desulfuration and biomineraliz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纳米药物的传递系统、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以及在膀胱癌中进展
2021年5月11日讯/生物谷BIOON/---印度巴努本·纳纳瓦蒂药学院在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linical therapies and 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urinarybladdercancer”的综述文章。膀胱癌的临床治疗及纳米给药系统。这一综述总
利用新型蛋白基纳米材料打破氧化还原平衡的肿瘤治疗研究获进展
氧化还原稳态对细胞正常存活至关重要。相较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其氧化还原稳态更易被打破,从而造成活性氧在细胞内的累积,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因此,打破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的肿瘤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特异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蛋白基纳米材料因其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富含官能团便于载药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疗研究,具有
研究构建一套有机半导体材料赋能大肠杆菌光驱动产氢体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副研究员王博团队联合江苏大学教授姜志锋、香港中文大学教授Po Keung Wong构建了一套简易高效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碘掺杂水热碳,I-HTCC)“外挂式”赋能大肠杆菌光驱动产氢体系,并以Interfacing iodine-doped hydrothermally carbonized carbon with Esc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了基于DNA六面体纳米结构实现循环肿瘤DNA同时检测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楠迪教授团队在利用DNA自组装技术构建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An ultrasensitive biosensor for dual-specific DNA based on deposition of polyaniline on a self-assembled multi-functional D
抗菌膜材料的制备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有害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严重影响食品贮存。因此,新型绿色、高效的抗菌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食品包装膜中抗菌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聚合物材料上。虽然已有多种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包装,但是由于生物相容性和抗氧化性不足,限制了
个体化纳米肿瘤疫苗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与研究员赵潇课题组在个性化纳米肿瘤疫苗设计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ioengineered bacteria-derived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as a versatile antigen display platform for tumor vaccination vi
Mol Cell:抑制关键细胞材料的合成来减缓肿瘤的生长
2021年4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C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能调节机体代谢和细胞生长来对营养物质、生长和致癌信号产生反应。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题为“mTORC1 stimulates cell growth thro
巨噬细胞纳米尺度生化表征研究获进展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分布于各组织器官,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在机体发育及内环境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及肿瘤疾病中,巨噬细胞的极化已成为药物新靶点,M1/M2亚型巨噬细胞的相互转化及其比例对疾病的愈合及转归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诱导剂诱导巨噬细胞的功能转换以获得所需要的临床效果是当前常用手段。尽管巨噬细胞的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