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区分同一行为背后的不同动机
在人社会行为中,人的目标导向行为是由个人动机所驱使的,但往往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最后完全有可能导致同一行为。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人纯粹的心理或动机,然而现代的经济学家往往完全不关心这些问题。
核磁共振新技术:歌唱时也能成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唱歌或是说话时,需要人的胸部、颈部、下颚、舌头和嘴唇等处上百种肌肉相互协作才能发出声音。利用新发明的一种超高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美国贝克曼高等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现在能够对这些肌肉的协作进行成像,研究这些协作的进程。
Anal Chem:磁共振成像系统助力酶促成胶过程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钟凯研究员课题组利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中的9.4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酶促成胶的过程开展研究并取得新进展。
Neurology: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快速诊断不同类型的痴呆症
2012年12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使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来帮助判断痴呆是否属于阿尔兹海默症还是其它类型的痴呆,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eurology上。 阿尔兹海默症疾病和额颞叶退化(FTLD)二者尽管潜在的发病过程以及机制并不一样,但是其具有相类似的症状表现。
Nueron:新核磁共振技术或能预测痴呆进程
在一篇发表于期刊Neuron上的论文中,旧金山退伍军人医疗中心(SFVCMC)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一项分析脑图像的新技术可提供预测许多退行性大脑疾病进展程度和生理途径的可能性。这项新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IR)技术。该技术提供了表明痴呆以与感染性蛋白质疾病(prion diseases)相同的方式沿特定神经元通路蔓延至大脑的证据。
Adv Funct Mat:新型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可有效改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疾病的检测能力
近日,来自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复合颗粒,其可以被注射入患者体内并由磁场来控制,一旦其位置得到固定,那么该颗粒就可以激活丁香杀灭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或者释放特殊药物之患处;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PCCP:吴爱国等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研究方面获进展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辐射、安全、灵敏的影像检测方法,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中最重要的影像技术之一。MRI造影剂主要是通过改变组织中氢质子周围的局部磁场,缩短氢质子弛豫时间,并利用不同组织中氢质子浓度不同导致弛豫差别,可进一步提高对病变组织的分辨率。
Scientific Reports:一种新型、智能、肿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剂
1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立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contrast ag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