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玉米籽粒中储藏蛋白从胚乳向胚重分配的分子调控机制
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tra-Kernel Reallocation of Proteins in Maize Depends on VP1-Mediated Scutellum Development and Nutrient Assimil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玉米、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控制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综合应用生物学、农学及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集中深入地探讨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这两个密切相关并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机理,进一步通过分析籽粒形成和株型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生物学过程之间的互作关系,阐明影响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一、科学目标针对我国粮食安全
缩短细胞制造时间,提高细胞产量!TG医疗完成细胞制造工艺的重要布局!
1月21日,博雅控股集团下属美股子公司ThermoGenesis Corp.(简称TG医疗)宣布完成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GMP洁净车间的建造和认证,用于生产所有X-Series™系列细胞处理技术平台的耗材。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符合GMP标准。GMP标准是一套适用于制药等行业的质量管理规范,通过对从从厂房到地面、从设备到生产、卫生状况、乃至于空气、水的纯化程度、人员素质和培训要求
研究揭示OsOAT介导氮素再利用调节水稻籽粒发育的机制
氮素再利用对于植物新生组织的发育尤为重要。在生殖生长期,超过50%的氮素来源于氮素的重新利用。研究表明,精氨酸酶通过分解精氨酸产生鸟氨酸和尿素。尿素经过脲酶的分解被植物重新利用;而鸟氨酸可以经过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作用重新进入精氨酸循环,或者经过鸟氨酸d-氨基转移酶作用进入脯氨酸循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OsOAT在氮素再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sO
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研究获进展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籽粒大小同产量密切相关。目前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种子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种子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与浙江省农科院王俊敏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柴团耀团队合作,揭示了OsMPK1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上起重要作用,对提高作物产量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在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MAPK磷酸酶(MKP)能够
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相关基因研究获进展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小麦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了约25%的蛋白质摄入量,小麦籽粒蛋白的质和量是决定营养和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国际商品粮定价的最重要指标。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改善小麦品质,是各国小麦育种家的主要目标。因此,进一步加强小麦品质改良的基础研究,揭示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子遗传机理,对改善中国小麦品质和培育优质专用型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自然-通讯》:G蛋白调控稻米品质和产量的全新分子机制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产水稻品种的品质往往相对较差,而优质水稻的产量相对较低。如何解决“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矛盾一直是水稻育种面临的难题。近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组在水稻优质和高产性状协同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从长粒型美国粳稻品种L204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控制稻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重要基因LGY3,该基因编码一个MIK
河南农大等揭示玉米籽粒与植株发育调控新机制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茎强壮,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 具有开发高营养、 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其遗传性较为复杂, 变异种类丰富, 在常规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周期过长、 变异系数过大、
高温让作物早播种子 限制繁育力减少产量
气候变化正威胁全世界农作物产量,但人们对全球变暖将如何影响正常植物生理机能知之甚少。英国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较高的温度加速了卷心菜和芥菜植物家族的种子散播,从而限制了繁殖的成功,这种效应是由一种叫做“闭蒴型”的基因(INDEHISCENT)所调节的。相关论文2月12日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分子植物杂志》上。“在许多作物中,例如油菜,过早的种子散播是造成作物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气候变化的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适配策略研究获进展
链霉菌能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约三分之二由该属微生物产生,因此链霉菌被称为药物合成的天然细胞工厂。然而,自然界分离得到的野生链霉菌抗生素合成水平很低,难以满足产业化的要求;已产业化的工程菌株需要不断提高产量,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如何获得链霉菌高产菌株成为几十年来对其进行基础及应用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微生物合成生物学改造过程中,通过表达控制元件对相关生物合成途径进行精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