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清华李梢课题组封面报道炎癌转化网络协同效应,阐释中药协同干预机制

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逐年升高趋势,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均是我国五大常见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肿瘤前列。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来认识炎癌转化和肿瘤发生的内在机理,有助于克服以往单靶标研究模式的局限,从一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肿瘤的精准预防,促进肿瘤“治未病”。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构建炎癌转化的生物分子网络,进而以网络为靶标实施有效干预、导向药物发现?这一问题也是复杂疾病防治的共性

2019-03-27

Science封面:免疫疗法登上肿瘤学主流舞台,Carl June综述畅谈CAR-T发展现状

 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以“The Cancer Immunotherapy Revolution”为主题,以封面及特刊的形式聚焦肿瘤免疫治疗。其中特刊文章包括CAR-T细胞治疗先驱Carl June教授的一篇综述。过继性T细胞转移(adoptive T-cell transfer,ACT)作为输血医学的一个新领域,涉及淋巴细胞的回输以介导抗肿瘤、抗病毒或抗炎作用。目前,该领域已

2019-03-04

我国抗癌新药研究登上国际期刊封面引关注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石远凯牵头开展的国产PD-1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登上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血液病学》2019年第一期封面。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B细胞恶性淋巴瘤,多发生于20至40岁的年轻人,其中绝大部分为经典型。尽管其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但一线治疗后仍有约20%发展为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针对这类患者缺

2019-01-11

《自然》封面:人类离创造生命还有多远?

 生命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答案。我们拆开一个细胞,能看到里头有DNA,有蛋白质,有糖类。但这些生物大分子聚在一起,怎么就有了生命?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学家们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传统上,我们从上而下研究这些分子之间的作用,试图理解生命活动的机制。而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能反其道而行之,由下至上,尝试用这些生物大分子合成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什么是生命”产生更深的理解。这正是最新一期

2018-12-03

《自然》封面揭示婴儿健康肠道菌群如何生长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两篇关于婴儿肠道菌群的文章。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婴儿肠道菌群生长的三个重要阶段,还阐明了母乳会如何影响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大型研究为了获取婴儿肠道菌群的详细信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是不可少的。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从美国、瑞典、德国、以及芬兰的6个临床中心,分析了903名婴幼儿的12500个粪便样本。这些样本每月采集一次,覆盖了3个月到46个月大

2018-10-25

荣登Nature封面:基因泰克团队发现新型抗生素

  本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项重量级的研究——基因泰克科学家领衔的一支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类新型抗生素,有望转化为创新疗法,缓解当下的耐药菌危机。凭借其重要性,该研究也荣登当期的《自然》封面。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来自药明康德的陈永胜博士、俞智勇博士、以及卫小文博士协助合作伙伴完成了这项研究。自问世以来,抗生素在治疗人类的细菌感染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显着降低了相关疾病的死亡率。

2018-09-14

Science子刊封面:“小车”CAR的奇妙力量

  CAR-T疗法是癌症免疫疗法的明星方案。如何让其更安全、适用于更多的癌症类型?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近日,科学家们找到了“小车”——CARs(嵌合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强度会影响T细胞反应,这一细节有望为开发下一代CAR-T提供新的线索。作为一种“活的”药物,CAR-T疗法与传统药物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该疗法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细胞,并在体外利用嵌合抗原受体(CA

2018-08-28

Mol Cell:封面文章解读CRISPR-Cas系统蛋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2018年7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亚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深入阐明了深入阐明了基于RNA的病毒免疫系统—CRISPR-Cas的基本生物学机制。CRISPR-Cas是细菌和古细菌能用来抵御病毒和其它外来“入侵者”的一种防御机制,当细菌被病毒攻击时,其就能将病毒DNA“切碎”并将入侵者的一部分DNA片

2018-07-02

Nature Medicine封面文章:利用单核细胞数量预测及评估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免疫检查点阻断已经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临床实验数据表明PD-1、PD-L1抗体的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应对转移性黑色素瘤和多种其他类型的癌症。尽管无进展生存期显着增加,临床治疗结果也呈现很大的个体差异,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对药物表现出持久的反应,大部分患者并未显示持久的反应。因此,找到一些预测临床预后的Bio-Marker,以便在开始治疗之前区分应答者(Responder)与无应答者(Nonresponde

2018-05-04

华人研究荣登Cell封面 可精确诊断多种疾病的AI诞生

 春节长假刚过,我们就听到了一条好消息!在今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细胞》上,华人学者张康教授的研究荣登杂志封面!他们所带来的,是一款能精确诊断多种疾病的人工智能(AI)工具。人工智能是近年的热点。以AlphaGo击败李世乭为标志,人工智能迅速地进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与之相随的,是它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的一项又一项突破。先前,我们曾报道一款能诊断乳腺癌的人工智能。它只需几秒钟,就能取得比人类医生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