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科学家阐明神经元细胞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n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当眼睛中的神经元长时间暴露于光下后,其会改变特殊分子的水平,随后研究者又鉴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反馈信号机制或许是引发这一改变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经元特性来保护眼部神经元免于退化或细胞死亡。
J Neurosci:提振谷氨酸受体恢复FTD小鼠的突触功能
2014年12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一种提提振特定类型神经递质受体功能的药物可以给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第二个最常见类型(额颞叶痴呆症)提供治疗效益。额颞叶
Science:生物节律研究不可不知的小分子--KL001
7月12日,Science在线报道了一种新颖,有效的研究生物节律的小分子物质KL001. 生物钟失调一直伴随着许多生理障碍,包括代谢性疾病。虽然调节生物钟功能的小分子可能提供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但已被发现的化合物只有少数选择性靶向调节关键生物钟蛋白质。
eLife:控制机体昼夜节律钟同步的特殊基因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可以调节睡眠的觉醒昼夜节律的基因,这种名为Lhx1的基因或许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新型靶点,供其开发帮助夜班工人及时差综合症患者改善昼夜节律的疗法,同时也为开发治疗一系列睡眠障碍的靶向疗法提供思路。
PNAS:昼夜节律影响肝脏中代谢产物
通过分析肝脏中数百种代谢产物,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表观遗传学与代谢中心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昼夜节律即我们自己的身体时钟,能极大地控制我们机体的关键构件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血脂等的产生。 他们确定了600多种肝脏来源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是由代谢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对维持和促进细胞的健康和成长很重要。这些代谢物中约60%被认为是内源性生物钟依赖性的,以往认为只有约15%由生物钟调控。
PLoS ONE:昼夜节律破坏可能会导致炎性疾病
当与高脂肪、高糖饮食相结合后,昼夜节律的破坏可能会导致炎性肠道疾病等对人体有害的疾病,根据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证实。这项研究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Neuron:斑马鱼发育期视网膜兴奋性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
Neuron杂志于8月9日发表了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斑马鱼发育期视网膜兴奋性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运用在体研究方法,首次发现了视网膜突触功能在发育时期具有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能力。该工作主要由博士生魏宏平等在杜久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
JBC:首次发现Evi外切体在突触扣结释放的机制
Wnt信号在突触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Wnt被释放并作用到靶细胞的机制还未阐明。近日,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Vivian Budnik等人建立了一个体内系统来阐明外切体释放机制,结果发现了与之有关的三种蛋白Rab11, Syntaxin 1A 和 Myosin5。相关研究发表于3月21日的美国《生化周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Sci Transl Med:夜节律失步为糖尿病创造条件
4月11日,根据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项新的研究披露,对国际旅行者、晚夜班员工或其他身体时钟失步的人来说,昼夜节律的破坏可损害身体制造胰岛素的能力,并潜在地为糖尿病的发生创造条件。这些发现帮助人们解释先前的对男性夜班工人有着较高的罹患肥胖症和糖尿病风险的研究。
Dev Cell :细胞凋亡蛋白酶在突触消除中的作用
3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罗振革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 在线发表了关于突触形成精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