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Pathog:大型基因组文库可揭示致命性真菌的耐药性基因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针对光滑假丝酵母(光滑念珠菌)的基因文库,该基因文库是世界上三大光滑假丝酵母基因文库之一,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光滑念珠菌的突变体进行了分析发现了28个基因使得光滑念珠菌对常见的药物产生耐受性。
:揭示通常无害的白色念珠菌变成致病性真菌的分子途径
酵母中热诱导型Hsp90蛋白的各个结构域的结构图。顶端是二聚体Hsp90的晶体结构,结合到二聚体上的ATP分子用空间填充球表示。底部是酵母Hsp90蛋白的一维序列。NTD=N端结构域(红色),MD=中间结构域(绿色),CTD=C端结构域(蓝色)。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Copyright ©版权Bioon.com所有,若未得到生物谷授权,请勿转载。
PhytoKeys:植物新物种的分子诊断
科学家命名新植物方法的重要改变在2012年1月1日见效,这个重要改变包括取消新物种描述或诊断必须用拉丁文的规定。 在植物学家和真菌学家如何证实一个特定物种确实是新物种方面,新规定使充分利用不断更新成为可能:现在,许多常规研究包括对容易扩增的短DNA区域测序,即使是来自旧物种的DNA。 只要具有科学名称的相关物种也测定了相同的DNA序列,这样的条码序列则可用于确认疑似新物种。
Nat Commun:真菌基因组揭示了水稻感染的遗传基础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使水稻患假黑粉病(稻曲病)的一种真菌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项研究识别出了在这种真菌的致病潜力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的基因,让我们对有可能作为疾病控制目标的感染机制有所认识。
Nat Commun:开发出可有效抑制真菌感染的新型阳离子化合物
近日,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四种阳离子对苯二甲酰胺-双缩脲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而且其具有较优越的微生物选择性和较低的毒性,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自组装形成纤维,结合到真菌细胞生物膜上最终导致许多真菌被杀灭,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itons上,该研究为开发新型抵御耐药性真菌感染的疗法提供了一定思路。
Molecular Ecology:两栖类研究揭示影响中国南方山区物种遗传结构主因
古地质和古气候变迁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例如,影响北美洲和欧洲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然而中国南方孕育着复杂的地形,第四纪时并没有发育大规模的冰川,气候波动对于该地区生物的影响希待探究。另外,青藏高原的多次隆升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和水系的巨大变动。
Nature:植物真菌病害严重危及全球粮食安全
4月12日,Nature杂志登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真菌引起的粮食作物病害已成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如果能控制这种病害在5大粮食作物中的传播,全球每年可多养活6亿人。 这份报告由英国牛津大学等数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全球化时代人员和各种物品大范围流通,原来仅限于某地的真菌感染也更容易扩散,其趋势有加重迹象。
日本建濒危物种精子银行 计划在火星复活它们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日本科学家建立一家动物精子银行,用于保存濒危灭绝物种的“种子”,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在其它星球重建这些动物种群。 研究人员使用冷冻-干燥技术,现已成功保存了两种濒危灭绝灵长目动物和一种长颈鹿的精液。
PNAS:真菌可能是火蝾螈衰退的关键
科研人员分离出了一种此前未知的真菌,它被认为是驱动着欧洲西北部的火蝾螈种群走向几乎灭绝的原因。真菌疾病壶菌病是由水生真菌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Bd)引起的,它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导致了全球200多种两栖动物的衰退。但是并非所有两栖动物的死亡都与蛙壶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