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MALAT1-m6A修饰的生物学功能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栋课题组在Developmental Cell上,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了题为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 of MALAT1 promotes metastasis via reshaping nuclear speck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长时程
土壤有机碳形成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重要驱动者,一方面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有机质获得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另一方面微生物死亡后,其残留物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微生物死亡残留物与土壤有机碳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微生物自身的生理属性是否影响微生物死亡残留物量,如何构建活体微生物、微生物死亡残体和土壤有机碳形成之间的关系等的研究
Advanced Science:优化“迷你”器官用于生物学研究
近日,一支由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开发了一种“仿生”类器官的方法:模仿各种器官行为的微型细胞集合,是研究人类生物学和疾病的有前途的工具。
揭示生物学和社会因素或有望帮助理解人类衰老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1年1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的三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理解人类机体衰老的分子机制,我们就需要分析多种生物学和社会因素对机体衰老所造成的影响。将社会和行为因素与生物学机制结合起来,对于在衰老研究方面取得有意义的研究进展至关重要
微生物生物膜功能代谢组学创新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膜(Biofilms)是由微生物形成的一种被膜组织,其是微生物为抵抗外界胁迫条件而维持生存的特殊膜组织。生物膜的形成直接造成临床上90%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发生,也关联肿瘤、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耐药的发生(病灶处由于细菌感染形成生物膜)。此外,生物膜的形成对多个行业都产生巨大的危害,如金属精密仪器腐蚀,水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总之,微生物生物膜
Cell Systems:科学家成功利用合成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加速人类肝脏类器官的开发
2020年12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System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合成生物学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利用血液和胆汁处理系统创建出了人体肝脏类器官,当植入到肝脏衰竭的小鼠体内后,实验室培养的替代肝脏就能有效延长小鼠的寿命。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未来研究人员或许有望在牺牲精度或
科学家发现基于纳米生物学技术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
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Trained Immunity-Promoting Nanobiologic Therapy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and Potentiates Checkpoint Inhibition”,来自西奈山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开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中,
研究人员建立衰老生物学多组学数据库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衰老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日益发展,衰老相关多组学数据层出叠见。然而,目前尚缺乏综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学多组学数据的数据资源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鲍一明研究组、张维绮研究组合作建立了A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前沿与生物学应用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此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200纳米,被称为阿贝衍射极限,而通常病毒和亚细胞结构的尺寸只有几十到200多纳米。超高分辨显微技术的诞生突破了这个极限,使得显微成像分辨率进入振奋人心的纳米级别时代,对于精细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强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商业化比较常见的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主要包括受激发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