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ologia: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叶片同位素15N自然丰度值(δ15N)受氮循环的多个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特征,如开放程度和可利用N状态。大量研究发现,热带和亚热带相对于温带和北方森林氮更为富足,其生态系统氮周转和循环较快。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叶片和土壤δ15N比温带森林的较高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普通现象。因此,比较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δ15N可以判断生态系统氮状态。
Ecol Indic:蔡庆华等揭示小水电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
近日,国际杂志Ecological Indicators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庆华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diatom-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D-IBI) for rivers impacted by run-of-river dams。
唐业忠等峨眉弹琴蛙行为生态学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关注
12月22日,Nature杂志在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刊文Animal Behaviour: Frogs croak about their pad(doi:10.1038/480417b),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行为与神经课题组关于峨眉弹琴蛙(仙琴娃)的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Real estate ads in Emei music frog vocalizations:
Chinese Sci Bull:藤本植物对森林生态系统很重要
中科院西双版纳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学研究组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Doi: 10.1007/s11434-011-4690-x)上发表的文章表明,藤本植物由于不需要构建强大的支撑器官,其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得它们可以将资源分配到光合和运输器官。与乔木的叶片相比,藤本植物的叶片通常寿命较短,而且养分含量较高,同时其凋落叶易于腐解。
PNAS:陈欣等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生态机制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延续了1200年,2005年被联合国列入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浙江大学陈欣教授研究团队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揭示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及资源的互补利用是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
“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通过验收
6月28日,科技部在北京组织专家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2007BAC30B00)项目进行了验收,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PLoS ONE:傅伯杰等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近日,国际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 A Policy-Driven Large Sca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Quantifying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SBB:沈阳生态所土壤动物区系评价土壤质量方法获进展
近日,国际土壤学刊物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刊登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soil fauna index for assessing soil quality,”,文章中,作者利用土壤动物区系评价土壤质量方法获得了新进展。 土壤动物区系与土壤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Policy:系统评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张全发等在《环境科学与政策》(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上发表了“中国三峡环境变化与减缓行动”的评论文章。该文较系统评估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介绍了我国政府应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政策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