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我国科学家发现升高的血浆β-羟丁酸可预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疾病进展
2020年2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一些患有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的人可以生活数十年而没有任何症状。目前仍然缺乏可靠且特异性的预测这种疾病不良进展的临床标志物。 猝死可能是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第一个症状。近期的研究发现提示着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中存在代谢异常。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
Nature子刊:高龄生育风险不容忽视,孕妇男性后代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
2019年12月11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针对大鼠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年龄较大的母鼠的胎盘发生的变化导致它们的雄性后代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有可能出现心脏病。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dvanced maternal age compr
研究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机制
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根据计算大气CO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70 ppm升高到目前的412 ppm(http://scrippsco2.ucsd.edu/#),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大气CO2浓度将升高到550 ppm,本世纪末达到700 ppm。研究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C3作物生物量提高,即肥料效应(CO2fertilization effect),但会导致植株氮
不同温度胁迫下Rhodococcus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Rhodococcus广泛用于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如异源物质的降解、重金属吸附、还原及生物脱硫等。因此,Rhodococcus被认为是原位生物修复的最佳候选菌株之一。通常,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都能有效地去除污染物,然而微生物在原位生物修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限制。非生物胁迫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它不仅会破坏微生物的稳态,而且还会影响到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例如,低温,常见典型的非
Front Neurosci: 炎症反应可增强神经元对温度的敏感度
2019年9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炎症会增加小鼠热敏感神经元的活动强度,提高基因表达并促进感觉神经(神经突)生长,但不会增加小鼠的身体感觉。这项工作揭示了炎症诱导的钙通道基因的过度表达在疼痛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由于多种因素,炎症通常会引起疼痛超敏反应:疼痛受体表达增加;脊髓中神经递质释放的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研究表明,电压门控
Hypertension:研究揭示盐为什么会导致血压升高
2019年9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盐敏感型高血压影响了大约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但研究人员对饮食中盐如何导致血压升高、肾脏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图片来源:HypertensionAnnet Kirabo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最近发现,钠会进入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APCs),并促进IsoLG (isolevuglandin)-蛋白加合物的形成,导致炎症和高血压。他们还发现了
非病毒性肝炎发病升高已成国民健康“潜伏杀手”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专家表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以脂肪性肝炎为代表的非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因其病症不明显,患者往往疏于防治,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脂肪性肝炎是非病毒性肝炎中最常见的一类,主要成因为脂肪肝。脂肪肝中最主要、最危重的两类为过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和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国工程院院士、肝病专家庄辉说,调查显示,近
研究解析高寒草地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
土壤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表征土壤碳分解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程度,通常用Q10来表示,即温度每增加10度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这一参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关键参数。因此,土壤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及其调控机制成为近20年来全球变化生态学领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能全面解析底物、环境
中国10万人数据印证哈佛研究:坏胆固醇太低中风风险反升高
“这项新研究强烈提示了极低LDL-C水平是脑出血的一项指标。”当谈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人们通常将其视为“坏”胆固醇。指南也建议降低LDL-C水平以预防心血管风险。然而,今年4月一项由哈佛大学主导的研究表明, LDL-C水平过低与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有关。3个月后,另一项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大规模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结果最新发表在Neurology杂志。这项刚刚发表的成果
研究发现冬季昼夜温度变化对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异效应
气候变暖背景下,大多数植物的早期物候随增温提前已成为共识。但有研究发现这种提前趋势放缓,甚至出现了相对稳定或者延迟的趋势。这种植物物候随增温而出现的非线性或逆向的变化被认为是由干旱、光周期或者养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评估气候昼夜非对称性增温模式对早期物候序列的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论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温和夜最低温的变化可能会改变植物的积温和积冷需求,从而对早期物候变化具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