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造出研究脆性X综合征的3D脑类器官
近日,罗马大学与意大利技术研究院联合造出3D脑类器官(brain organoids),作为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的研究模型,有望在体外研究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并测试药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死亡与疾病》(Cell Death and Disease)期刊上。3D脑类器官是从人类干细胞中生成的人造三维细胞
研究球形核酸捕获活细胞miRNA取得进展
生物体内的核酸中,大部分是不负载遗传信息的非编码核酸,它们广泛参与调控编码核酸的表达。其中,miRNA会与Ago蛋白结合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抑制对应mRNA的表达。人工合成的外源非编码核酸,由于没有传统基因治疗中持续表达和基因融合等风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生物治疗。miRNA海绵通过与细胞中原癌miRNA结合,可上调抑癌基因表达并抑制肿瘤生长
Cell:揭示致病性的弗氏志贺菌让人自然杀伤细胞失活机制
2021年5月25日讯/生物谷BIOON/---作为一个大型的蛋白家族,成孔溶细胞素(pore-forming cytolysin)已知通过促使受感染的人类细胞自我毁灭来阻止细菌感染扩散。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大型蛋白家族的一个成员,即Gasdermin B(GSDMB),似乎反而能杀死传染性细菌。然而,一
Nature子刊:肿瘤转移通过骨骼到达其他器官
2021年5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近日,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Metastases arrive at other organs via bone"的研究亮点文章。这项研究支持骨转移可能导致其他器官转移的假设。继发转移的时机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途径,因为无论这种情况发生在骨骼病变出现症状之前还是之后,都会影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徐臣杰课题组首创冷冻微针,实现活细胞的负载与递送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徐臣杰教授课题组,首创出能够负载活细胞的微针——冷冻微针。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文章标题为“Cryomicroneedles for Transdermal Cell Delivery”,第一作者为常皓博士。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将活细胞传递到体内实现治疗效果的
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圆满落幕!
5月29日,2021(第一届)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历时2天,吸引了600+专家学者参加,各论坛的精彩报告层层递进、紧密衔接,展现了类器官模型在发育模拟、疾病研究、临床免疫、肿瘤药敏、再生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此外,3D类器官模型通过与活细胞成像、微流控芯片、生物3D打印等技术结合将成为未来疾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药物筛选
科学家开发出全球首个自组装的人类心脏类器官!
2021年5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能够形成组织样结构的器官能够改变我们模拟人类发育和疾病发生的能力,除了人类心脏的案例外,谱系特异性的自组装类器官在所有主要的器官中都已经被报道了。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Cardioids reveal self-organizing principles of human cardioge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多重耐药肠杆菌定植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自然史和长期结果
2021年5月14日讯/多重耐药肠杆菌(MDR-E),包括耐碳青霉烯药肠杆菌(CRE)和耐第三代头孢菌素药肠杆菌(CefR-E),是实体器官移植(SOT)之后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研究人员对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接受肺、肝和小肠移植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采集患者移植手术100天后直肠拭子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肠杆菌(MDR-E)培养。对胃肠道定殖和致病
2021 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
2021 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诚邀政产学研医界人士抵沪与会,共话类器官前沿,探讨目前类器官技术发展程度、存在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推动以类器官为基础的精准医疗研究及相应的临床转化,进一步加强类器官研究在肿瘤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移植以及新药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及融合。
Nature:器官组织或在整个生命阶段会变得越来越有免疫力
2021年4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后生动物中,特定任务往往会被放置到专门的器官中,而这些器官在发育早期就已经被建立起来了,其占据着离散的位置,通常能保持固定的大小;成人的免疫系统起源于一种能维持自我更新潜能的集中化的造血生境中,并能在成熟后分布于全身,从而来监测环境的扰动,并调节组织稳态及介导整个有机体的防御能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