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ant Cell: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

2013-10-10

Appl Geography:刘彦随等证实水稻田扩展对气候变暖有响应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SCI期刊Applied Geography刊登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的研究成果“Climate 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学术界日渐认同气候变暖并导致农业生产的适宜范围扩大的观点。

2012-11-18

Nat Biotechnol:王文等研究水稻基因组进化取得进展

12月11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Resequencing 50 accessions of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 yields markers for identifying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genes。

2011-12-14

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福州揭牌 两院士领衔

为进一步保障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维护中国国家粮食安全,12月24日,一个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州)在福州揭牌。水稻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中国60%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长江流域水稻播种面积占中国总面积64%。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领衔的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由江西、福建两省农科院共同建设,总投资3906万元人民币,建设期限3年。

2012-11-19

"1008株大豆基因组测序项目"促进大豆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

2012年1月17日,华大基因(BGI)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国家大豆生物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oybean Bio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展1008株大豆的基因组测序项目,实现规模化挖掘优良基因,深入了解大豆的遗传特性,辅助分子育种,从而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的进程。

2012-02-10

PLoS Genetics:种康等甾醇类激素控制水稻叶倾角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发现并证实了一个水稻C3H锌指蛋白(LIC)作为负调控转录因子,介导一条新的BR“信号制动”通路。实验证明LIC及其互作基因网络通过控制叶枕近轴面细胞伸长而介导叶片倾角的改变。这一成果对于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的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这一重要发现。 水稻剑叶的倾角直接影响籽粒灌浆并最终控制产量。

2012-05-07

PLoS One:张明永等揭示小分子调节水稻分蘖耐旱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OsTIR1 and OsAFB2 Downregulation via OsmiR393 Overexpression Leads to More Tillers, Early Flowering and Less Tolerance to Salt and Drought in Rice,”,文章中...

2012-02-10

Plant Cell:周奕华等在水稻叶夹角调控分子机理中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奕华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Increased Leaf Angle1, a Raf-Like MAPKKK That Interacts with a Nuclear Protein Family, Regulates Mechanical Tissue Formation in the Lamina Joint o

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