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nt Cell:储成才等水稻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获进展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其在调控植物株型、器官大小及抗病抗逆等过程中的功能决定了BR在生产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在粮食作物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仍知之甚微。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课题组童红宁博士通过大规模筛选水稻突变体,获得一个BR不敏感材料,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克隆到相应基因DLT。
三校联合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6月10日在京宣布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力争用5到10年,将中心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学术创新高地、良种和新技术研发基地。
Plant J:董爱武等发现水稻具有H3K36专一性的甲基转移酶活性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科院董爱武老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H3K36 methylation is critical for brassinosteroid-regulated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ice,”,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水稻SDG725具有H3K36专一性的甲基转移酶活性。
Plant & Cell Physiol:杨平仿等构建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胚组织磷酸化代谢调控网络
种子居于农业生产链条的上游,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的种子萌发过程是良好的幼苗建成的前提条件。种子萌发过程涉及大量基因表达和复杂的响应外界环境信号的调控机制
PNAS:香蕉植株对线虫害虫采取化学防御
一项研究发现,为了应对减少全世界香蕉产量的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的攻击,香蕉栽培品种制造出了束缚并杀死这种线虫的化合物。
Plant Cell: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
Appl Geography:刘彦随等证实水稻田扩展对气候变暖有响应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SCI期刊Applied Geography刊登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的研究成果“Climate 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学术界日渐认同气候变暖并导致农业生产的适宜范围扩大的观点。
Nat Biotechnol:王文等研究水稻基因组进化取得进展
12月11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Resequencing 50 accessions of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 yields markers for identifying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genes。
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福州揭牌 两院士领衔
为进一步保障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维护中国国家粮食安全,12月24日,一个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州)在福州揭牌。水稻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中国60%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长江流域水稻播种面积占中国总面积64%。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领衔的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由江西、福建两省农科院共同建设,总投资3906万元人民币,建设期限3年。
PNAS:曹晓风等表观遗传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段自身能够插入到基因组上的DNA片段,上世纪4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子。从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转座子广泛存在。转座子随机插入到重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