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营养转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团队与马里兰大学萧顺元教授团队合作在New Phytologis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tSTP8, an endoplasmic reticulum-localized monosaccharide transporter from Arabidopsis, is recruited to
研究建立植物高效引导编辑设计策略
实现重要农作物精准基因组编辑对加快农作物遗传改良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引导编辑技术(Prime Editing)能够在基因组的靶位点处实现精准的片段插入、删除及碱基的任意替换。引导编辑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nCas9(H840A)与工程化改造的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融合构成的PE效应蛋白;另一部分是包含PB
Cell Chem Bio:新型抗生素可治疗耐药性结核杆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药性突变会对影响有效疗法的开发。在最近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的Robert Schnell团队评估了针对分枝杆菌细胞壁重塑的单环β-内酰胺化合物的杀菌效果。
新研究:西北美食浆水中含有乳酸杆菌 或可降尿酸
兰州大学环境微生物课题组近日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在西北传统发酵食物浆水中分离出发酵乳酸杆菌,发现浆水可通过降解动物体内的尿酸来控制尿酸的积累。浆水由芹菜和卷心菜等蔬菜发酵而成,是西北特色美食。兰州大学环境微生物课题组负责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祥锴介绍,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痛风频率与浆水食用次数相关。为此,课题组从发酵
Nat Commun:高通量筛选揭示肠炎患者体内大肠杆菌感染的内在机制
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是克罗恩氏病患者(一种常见的肠道炎症)体内常见的致病菌。尽管这类病原菌与共生性的大肠杆菌具有很多表型方面的差异,通过基因组学的手段往往难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亚群,因而导致难以鉴定出关键的致病因子。在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中,来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Brian K. Coom
Nat Commun: 研究揭示分歧杆菌感染过程中多核巨细胞的形成机制
由分枝杆菌(mycobacteria)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其特征是肉芽肿的形成,其中包含一种独特的巨噬细胞类型——“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此前研究发现,多核巨细胞(MGC)的形成依赖于Toll样受体激活引发的DNA损伤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整。然而,这类特殊巨噬细胞的形成来源,或者说其前体细胞的身份目前扔不清除。在最近
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发现HYL1蛋白调控miRNA介导的翻译抑制过程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何玉科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了题为Cytoplasmic HYL1 modulates miRNA-mediated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组发现,HYL1蛋白除了介导microRNA (miRNA)的转录后调
科研人员破解豆科植物在“恐龙大灭绝”时期幸存“密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2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科研人员参与的研究团队在豆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根瘤菌固氮共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破解豆科植物在“恐龙大灭绝”时期得以幸存并繁衍成为被子植物最成功的类群之一的“密码”。豆科是开花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有约765属近20000种,贡献全球27%的作物产量。研究显示,豆科的祖先起源于大约距今67
Nature重磅:你知道植物靠什么抵御严寒酷暑、害虫啃食吗?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类和动物依赖自身的免疫系统维持机体稳态和健康,那植物靠什么撑过严寒酷暑、风吹日晒的呢?如何抵御害虫的啃食、微生物的侵染呢?没想到吧,答案是植物免疫系统。说实话,小编之前也是不知道的,那我们一起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吧!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免疫系统对于植物生存和庄稼的产量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植物有两级先天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