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揭示短延伸复合物调节核内小RNA分子的关键作用
2013年8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密苏里州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名为短延伸复合物(LEC)的很少被研究的因子在小核RNAs(snRNA,核内小RNA分子)的转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NCB:囊泡运输分子机制研究获重大进展
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细胞内的运输系统将大量需要运输的物质分拣、包装到膜状的囊泡结构中,利用动力蛋白(又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水解ATP产生的能量驱动囊泡在微管或微丝细胞骨架充当的轨道上移动,高效精确地将各种货物定向运输到相应的亚细胞结构发挥生理功能。囊泡运输分为几个环节:货物识别、沿着微管轨道运输以及货物卸载。
Nature:感染艾滋病毒的T细胞是病毒传播的运输载体
通过粘膜表面进入机体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传播到淋巴组织,造成免疫系统的全身性感染。这种病毒早期传播的机制是不清楚的。体外研究表明,在感染和未感染的T细胞之间的稳定联系的病毒突触的形成,大大提高病毒转移的效率。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在细胞持续运动于上皮和淋巴组织的条件下,体内T细胞间的接触是否足够稳定以利于功能性突触的形成。。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分析ISWI家族在核小体移位
来自哈佛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SWI Remodelers Slide Nucleosomes with Coordinated Multi-Base-Pair Entry Steps and Single-Base-Pair Exit Steps”的文章,利用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解析了一种重要的超家族酶如何协调重塑核小体,帮助完成核小体移位的。
Cell:染色质重构调节子在核小体中的特异性和方向性
6月22日,Cell杂志报道了染色质重构调节子在核小体中特异性和方向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众多染色质重构调节子是如何相互合作,在基因的开始和结束位点处组织核小体的还不清楚。研究者发现在酿酒酵母细胞全基因组范围内,SWI/ SNF,RSC,ISW1a,ISW1b,ISW2,INO80等染色质重构调节子复合体与单个核小体相结合,并通过缺失分析证实,这些复合体通过辅助核小体定位行使其功能。
Plant Cell:植物细胞核基因组完整性的维持
近日,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黄海课题组科研人员与英国剑桥大学及John Innes Centre的Janneke Balk博士研究组合作在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发表了题为“The DUF59 family gene AE7 acts in the cytosolic iron-sulfur cluster assembly pathway to maintain n
Ang Chem:新型脂质体抗癌药物运输技术可对癌细胞实施精准地毁灭性攻击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ngewandte Chemi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运输技术,其可以将药物在释放之前就运输到癌细胞中,相比传统的抗癌药物运输方法相比,这种新型技术可将癌症药物置于细胞中对癌细胞可彻底地摧毁杀灭。
ACS Nano:开发出可靶向杀灭癌细胞的新型纳米药物运输系统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CS Nano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设计出了一种可调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像安全保险箱一样,其需要两把“钥匙”打开才能释放出其中的治疗性“货物”(药物)。
PNAS:科学家发现运输细菌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引发疾病的关键受体
近日,一项来自弗莱堡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了将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偷运”进宿主细胞的受体,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引发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TpeL毒素是其产生的一种细菌毒素,该毒素和许多梭菌属菌株产生的毒素非常相似,这种毒素可以结合到细胞表面分子上随后会慢慢进入到细胞中引发细胞死亡,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
ACS Nano:纳米颗粒能直接载药入癌细胞核
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个简单的星形黄金纳米粒子可以将药物直接递送进入癌细胞的细胞核中。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论文主要作者是Teri W. Odom博士。 科学家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细胞水平上用纳米技术来对抗疾病。虽然纳米技术具有相当大的设计挑战性,但纳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靶向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