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肠道微生物组长期的遗传稳定性与个体特异性
人的肠道具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此前的交叉-横断面分析已将这些变异与人类健康和疾病表型相关联。肠道微生物群也会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发生变化,该变化与宿主健康和疾病状况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多重联系。此前多项研究评估了微生物分类学组成的时间变化,并为针对宿主与微生物组串扰对健康和疾病的后果进行针对性的机制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包括早期的研究儿童期,早发1型和2型糖尿病和炎症性肠病等。
Nat Commun: 广泛可培养微生物组揭示移植肺脏临床稳定与菌群生态平衡的联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下呼吸道微生物群会影响肺部健康。然而,微生物群落组成与肺动态平衡之间的联系仍然难以捉摸。对此,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的Laurent P. Nicod团队结合了扩增子测序和细菌培养技术,表征了来自64个肺移植受体的234个支气管肺泡灌洗样品中的活细菌群落纵向特征,并建立起与病毒载量,宿主基因表达,肺功能和移植健康的联系。相关结
PNAS:ICOS和IL-10协同作用以促进宿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结果显示:ICOSLG(编码可诱导的共刺激配体ICOSL)是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 ICOSL与树突状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信号的增强,CD4 T细胞诱导IL-10的产生以及针对特定抗原的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有关,所有这些都可能解释其参与胃肠道炎症的机制。
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特殊生命过程认知研究取得进展
The ISME Journal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Candidatus Izemoplasma uncovers its unique biolog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课题组
土壤微生物无机氮同化研究取得进展
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是构成土壤氮素保蓄能力的重要组成。合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可有效提高土壤氮素保蓄能力,减少氮素损失风险。然而,真菌和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两大主要类群,如何真实有效地区分并量化两者对无机氮的同化速率是个未解难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晓波在研究员李志安的指导下,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的科研人员合
研究揭示土壤有机质分解温度敏感性与微生物K-策略间的生态关联
全球变暖加速土壤有机质(SOM)分解和CO2释放,研究SOM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对于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全球碳收支预测十分重要。然而,由于Q10、SOM质量和微生物生态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Q10对持续增温的响应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尚存在较大争议,尤其缺乏微生物基因组学相关证据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化学
微塑料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微塑料(Micro Plastic),一般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新型载体。200年,微塑料的概念被提出,海洋、土壤等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环境风险逐渐受到关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业地膜的使用,农田中微塑料广泛存在,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植物生长等均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究微塑料在农作物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取得进展
活性氮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可有效缓解地上植被的氮限制,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生物量。然而,过多的氮素则可能引起土壤pH下降,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对氮沉降如何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等内容有较多认知,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养分利用效率如何响应氮增加尚不十分清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学组依托
智飞生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重组新冠疫苗获紧急使用批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智飞生物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在中国国内紧急使用获得批准,成为国内第四款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获批临床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据悉,该疫苗已于去年10月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全程接种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符合亚单位疫苗不良反应
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
近日,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https://www.chinare.org.cn/pmcc/)。首批200多株极地微生物信息已经实现完全信息标准化及公开共享。据悉,为了提高极地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信息公开,实现未来极地特色菌株资源服务共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团队和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联合研发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