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新发论文:找到新冠病毒19个致病性新突变!
4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布了未经同行审议的新论文。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经出现了能够切实影响致病性的突变,药物和疫苗研发工作有必要把这些突变纳入考虑。论文重点结论:新冠病毒株的变异和多样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变异毒株在细胞病变效应和病毒载量方面差异可达270倍。一种三核苷酸突变能大大增强病毒的复制速率和致病能
日本癌症10年生存率提高至57.2%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数据称,2003~2006年确诊的癌症患者的10年后生存率整体提高至57.2%。这一数字比2019年的统计数据提高了0.8个百分点。据分析,癌症10年生存率的提升可归功于瞄准攻击特定癌细胞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和癌症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此次统计数据是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第5次发布的10年生存率,调查对象为全日本约2
李思进教授:核医学在冠心病精准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前言:美国每年大约有800万人次接受心脏核医学检查,中国台湾地区每年有15万人次接受该项检查,而内地14亿人口,每年却只有10万人次接受心脏核医学检查。怎样能让国内的相关心脏疾病患者也能及时得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我国冠心病患病人数约为1100万,这一数字正继续逐年上升,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庞大的数字不仅为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李兰娟团队:SARS-CoV-2出现可改变其致病性的突变,体外感染最大显示270倍差异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2日早上6时38分,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已超256万,死亡病例达176926例。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经发生变异,至于这种变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4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发布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
生酮类饮食可能引起暂时的流感样症状!
2020年4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生酮类饮食的头几周可能会出现大量类似流感的症状,包括恶心、疲劳和头晕。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杂志上。研究人员从101名开始采用生生酮类节食法的人的经历中提取了数据,并在43个在线论坛上描述了他们的症状。和坊间所谓生生酮流感的报道一样--这些开始这类高脂
李兰娟呼吁深入研究病毒载量和抗体反应
当地时间3月23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瑜和李兰娟在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评论文章“SARS-CoV-2: virus dynamics and host response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通讯作者。李
研究揭示害虫生防真菌林间应用的种群遗传特征
2月28日,ISME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牵头完成的题为Population genomics and evolution of a fungal pathogen after releasing exotic strains to control insect pests for 20 yea
跟随李兰娟院士“红区”查房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中新社多媒体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
Science:揭示一种奇怪的海洋动物在一生当中都可产生卵子和精子之谜
2020年2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一种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通常生长在死的寄居蟹的蟹壳上,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但这种动物有一种罕见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生中制造卵子和精子。这种称为贝螅(Hydractinia)的动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会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前体细胞,而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不会停止。研究这种独
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病毒
记者2月13日从科技部获悉,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近日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发现证实了排出的粪便中的确存在活病毒,对于准确认识疾病的治病传播机理,帮助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是否存在粪口传播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不要过度紧张或恐慌,一定要勤洗手、勤消毒,食物煮熟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