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发表凤仙花属植物三新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在四川西部发现并命名了凤仙花属植物一新种:长芒凤仙花Impatiens longiaristata S. Peng, G. W. Hu & Q. F. Wang(图1),并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命名了在湖南西部发现的两种凤仙花属植物新种,龙山凤仙花Impatiens longshanensis Y. Y. Cong
睡莲属植物细胞器RNA转录后加工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细胞中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因组,即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后两者常被称为细胞器基因组。RNA转录后加工,内含子剪接、RNA编辑、5’和3’端成熟等在植物细胞器基因组的基因表达和调控中很常见。植物细胞器RNA编辑已有报道,包括无油樟(Amborella trichopoda)及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的细胞器RN
研究利用食气梭菌转化一碳气体有效合成中长链化学品
绿色可持续制造模式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生物法实现工业含碳气体的转化利用,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产生有价值的化学品。ACS Synthetic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姜卫红、顾阳研究组题为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gas-fermenting Cl
重要研究成果聚焦科学家们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肠道菌群是一类生活在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本文中,小编对近期科学家们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整理,与大家一起学习!【1】Cell Host & Microbe:肠道菌群或是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有效“指示器”doi:10.1016/j.chom.2021.08.013
Science子刊:揭示高盐饮食协助肠道菌群对抗癌症机制
一项新的研究指出在小鼠中,高盐的饮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只有当肠道微生物刺激免疫细胞时,才会抑制肿瘤。这些发现提出了关于饮食和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癌症中的作用的诱人问题,并可能提出了开发新疗法的新途径。
Cell Host & Microbe:肠道菌群或是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有效“指示器”
来自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肠道生物群中特定菌群水平的增加表明机体结肠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Cell Rep:肠道菌群或能诱导母乳中母源性抗体的分泌
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机体乳腺和小肠之间的器官间网络,其或在通过母乳喂养来转移抗体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并命名人口腔来源二氧化碳噬纤维属新菌种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翼飞研究团队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重度病变位点的龈下菌斑中分离出两株细菌,经鉴定为二氧化碳噬纤维属的新物种,并命名为牙周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a periodontitidis)。研究人员对分离株进行了完整的多相分类研究,日前该新物种的发现和命名已得到专业认可,相关研究
Gut Mircobes:总结睡眠、生物钟、肠道菌群与阿尔兹海默病的关系
阿尔兹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AD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着升高,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自立能力。AD病因复杂,可能因人而异,但脑病理上一致性高比如淀粉样蛋白(Aβ)沉淀和神经元的丢失等。早期研究表明AD病人与动物模型常伴随有睡眠障碍和生物钟紊乱等,进而发现早期睡眠与生物钟紊乱与AD病发也显着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发现AD病人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