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发布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全细胞图谱,助力人类疾病研究
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人类疾病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相关的研究,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
科学家发现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后胎生哺乳动物大脑的变化情况
研究人员认为,灭绝后早期随着稀有幸存者填补了空缺的生态位,体型优势尤为重要。随着生态位的饱和和竞争加剧,生存需要大脑变得更加强大。
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血液》发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教授团队关于低剂量利妥昔单抗(LD-RTX)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激素耐药或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Blood。
我国科学家在围着床期动物胚胎细胞谱系分离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揭示哺乳动物大脑多巴胺释放新机制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起一个行动---追赶失控的餐巾纸或下车---时,大脑会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信使,协助调节控制这一行动的大脑区域。多巴胺信号传递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也是科学家们渴望了解的一个过程---特别是考虑到它在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中的作用。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大
JAMA Netw Open:你所居住的环境或是患痴呆症风险的重要因素
来自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生活在较富裕地区的人们往往有着更好的记忆力,且其患痴呆症的风险也相对较低,这就强调了需要在贫困地区提供更好的设施从而促进人群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帮助降低痴呆症所带来的日益加重的疾病负担。
Neuron:揭示一种调节哺乳动物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新机制
此前,Gu和她的团队确定了一种称为转胞吞作用(transcytosis)的细胞运输系统通过决定分子在血脑屏障上运输的容易程度,在控制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今,在一项针对小鼠的新研究中,Gu团队揭示了关于这一过程如何受到调节的更多细节。他们描述了周围环境(即微环境)中的细胞向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发出信号的一种机制。
PNAS:无需精子,上海交大魏延昌团队实现哺乳动物真正孤雌生殖
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生殖方式,例如许多较为原始的动物(例如一些蚜虫、蜜蜂、鱼类、爬行动物等等)可以进行孤雌生殖,卵在不经过受精的情况下也能发育为正常的个体,也就是不需要雄性个体参与,单独的雌性就可以实现繁殖。但是对于高等的哺乳动物来说,只能进行有性生殖,需要雄性的精子和雌性的卵子结合,才能产生后代,而后代具有来自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然而,有些基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