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牦牛远缘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机理方面获进展

该研究描绘了牦牛生殖细胞基因表达图谱,发现了犏牛精原细胞命运决定和减数分裂启动异常。研究结果为鉴定犏牛雄性不育因果基因提供了重要数据。

2024-05-08

研究人员克隆出首个水稻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雄性不育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现象。根据引发显性不育的基因所处位置可以分为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细胞核雄性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由位于细胞质内(大多位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不育基因和位于细胞核内的恢复基因共同调控;细

2023-10-05

Nature Genetics:科学家揭示DNA甲基转移酶3A介导的DNA甲基化在雄性不育中的新机制

近日,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了文章。

2022-04-29

研究人员成功克隆大豆雄性不育基因MS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成功克隆了大豆遗传育种界寻觅50年的雄性不育基因MS1。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作科所孙石研究员介绍,大豆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人工杂交困难、效率低,不同

2021-05-10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学现象。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败育但其他组织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因此细胞质雄性不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种生产。细胞质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细胞核与线粒体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而大部分恢复基因由核基因组编码。两套不同的基因组如何协同调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长发育,其中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2020-07-11

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调控机制及其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雄性不育在农业杂交育种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变体主要由孢子体型或配子体型的花药组织发育异常引起。绒毡层作为一个为花粉发育提供营养的重要孢子体型组织,其发育异常会引起花粉败育。绒毡层广泛存在于陆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报道多个调控绒毡层发育的关键因子,但是对这些关键因子介导的绒毡层发育在陆生植物中的进化模式甚少被关注。豆科作为第二大经济作物,为人类和

2020-07-13

新型番茄雄性不育系统用于杂交种子生产

 番茄作为一种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番茄生产基本上都是应用杂交种。目前番茄的杂交制种以人工去雄授粉的方式进行,存在制种成本高、杂交种纯度难保证等风险。利用雄性不育系做母本进行杂交种子生产,可减少人工去雄劳动量,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种子纯度以及避免亲本流失。自然发现的番茄雄性不育系多数是隐性核不育系,转育过程长并难以找到有效保持系,制

2020-01-15

研究发现一新型水稻雄性不育材料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漆小泉研究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并揭示了其育性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于2月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该不育系同以往发现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完全不同,其育性只受扬花期环境湿度的影响,相关调控机制在禾本科作物中普遍存在,对作物两系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发现,水稻中的三萜合酶能够催化产生一种二环三萜化合物“禾谷绒毡醇”。缺失该酶功能的水稻植株所产

2018-02-10

中外科学家成功克隆小麦雄性不育基因Ms1

 小麦是全球范围内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全球大约30%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要求小麦产量和质量随之有显着提高。目前,专家预计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仍然依赖于杂交育种技术创制杂交小麦。小麦是严格雌雄同花、自花授粉作物,杂交小麦种子的研制严格依赖于小麦雄性不育系。目前中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大约是水稻总种植面积的40%,而全球

2017-11-08

Nature Communications:我国科学家克隆“国宝级”小麦雄性不育基因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4月28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