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近日,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南发俊、左建平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1.1类新药—异噻氟定(NZ-4, W28F)及其胶囊,历时7年艰苦卓绝的研发工作,于2012年3月5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同意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2012-03-22
新型抗微管类药物有望成为最有效抗肿瘤新药之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楼丽广课题组和胡有洪课题组合作,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结构优化,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抗微管多取代嘧啶衍生物,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类有潜力的药物先导物。 抗微管类药物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抗微管类药物存在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微管药物。
2011-10-09
替卡格雷:血小板抑制作用更强更安全
替卡格雷属于口服型的选择性P2Y12 受体抑制剂,可预防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集聚。与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不同,替卡格雷对P2Y12 受体是可逆抑制剂。 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具有不可逆的阻断血小板P2Y12 ADP 受体)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栓形成事件风险,而且二者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011-09-06
PNAS:科学家发现高效抗疟药物
2013年7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尽管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疟原虫扑杀,疟疾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估计每年因蚊虫叮咬而感染疟疾的人群有2.2亿人,每年会有66万人死于疟疾。主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年轻儿童。由于还没有有效防止疟疾的疫苗,我们还依靠抗疟药物来治疗和预防该疾病。 疟原虫在人体或其他动物体内经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肝脏,该阶段并没有任何症状。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