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环调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机制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体致病真菌。每年由念珠菌引起的女性阴道感染病例达7500万,鹅口疮病例达1300万,血液和深部器官感染人数40万以上。由于对念珠菌基本生物学和感染机理的研究相对落后,目前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念珠菌病的药物非常有限。菌丝发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征,抑制菌丝发育导致该病原菌毒性急剧下降。因此,菌丝发育相关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药物的理想作用靶标。三羧酸循环(TCA

2017-08-09

我国学者对中国血流感染致病细菌携带耐多黏菌素基因mcr-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取得重要成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101285)等资助下,浙江大学俞云松教授研究团队与其领导的全国临床和微生物协作网,通过对携带mcr-1基因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临床资料显示mcr-1阳性菌株目前没有对感染病人的预后造成影响。

2017-02-24

美国发现首例mcr-1多粘菌素耐药感染

我国将从6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品价格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原料药、药品品种。

2016-05-30

Nature:首次发现对组织具有损伤作用的白色念珠菌毒素

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阿伯丁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白色念珠菌中发现了一种特殊毒素,该毒素在人类粘膜感染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016-04-12

Nature:粘菌素耐药基因将终结抗生素历史?非也!

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动物和人身体细菌样本中均发现了一种新型耐药基因: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基因)。

2015-12-23

成都生物所发明伊枯草菌素A的制备方法

日前,成都生物所“一种新的伊枯草菌素A及其同系物的制备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伊枯草菌素A及其同系物,主要来源于芽孢杆菌属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病性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对植物和动物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尤其具有强烈的抗真菌活性。但由于其发酵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成本高、控制难度较大等问题,制约了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应用。

2015-02-15

mBio:揭示宿主体内白色念珠菌感知发动攻击时机的机制

一种常见性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也可译作机会致病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以一种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在我们的身体中存活,直到它感知到我们虚弱时,它快速地发动攻击。这种真菌有时会在免疫受损患者体内导致一种致命性的被称作念珠菌血症(candidemia)的感染。

2012-11-18

AAC:开发出抵御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酒精疗法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刊登了一篇题为“Efficacy of ethanol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polymicrobial biofilms”的研究报告,文章中...

2012-10-24

AAC:揭示绿脓杆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谱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刊登了一篇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lymyxin B resistom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中...

2012-10-24

PLoS ONE:揭示细菌绿脓菌素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

2012年10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10月8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Pyocyanin Promotes Extracellular DNA Releas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中,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在绿脓杆菌中,其分泌的产物绿脓菌素可以促进其胞外DNA的释放。

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