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信访局、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继3月15日国家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后又一心理精神领域政策指南。《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指导各试点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规
午睡不仅与更好的心理敏捷度和认知能力相关,还能带来幸福感?
2021年1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你喜欢午睡吗?有人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可见午睡对于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是多么重要。午饭过后,大多数人都会产生倦意,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因此,如果午后想打个盹而刚好你所处环境适合休息的话,不妨去睡一觉吧!
早期营养及心理干预可降低晚期食管胃癌患者32%的死亡风险
2021年新年伊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沈琳教授团队联合康复科唐丽丽教授团队、营养科方玉教授团队开展的多学科研究,正式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32.956)。该研究旨在探索早期营养及心理干预联合一线标准治疗对晚期食管胃癌患者的生存获益,沈琳教授与唐丽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鲁智豪教授
Acta Paediatrica:青少年肥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
隆德大学和瑞典哥德堡等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接受过严重肥胖治疗的年轻人中有一半患有神经精神病学问题。据他们自己或父母的报告,三分之二的青少年患有某种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通过面部活动识别个体心理健康症状
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个人成就和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除量表方法外,已有研究提出可以使用行为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来自动识别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目前多数研究致力于识别某一种心理疾病的存在或程度,在一些非专业诊断的场景(如自我检测或大规模监测),识别个体全面的心理健康症状或许更有帮助。已有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如面部活动)受到
2020年终盘点: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解读
每年,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一些重要的评奖都会陆续展开,以表彰在这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这些评奖中,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尤为人所看重。此外,科学突破奖和拉斯克奖也广为人所知。
利用计算分子物理学模拟蛋白行为,有助于遏制新冠疫情
2020年12月9日讯/生物谷BIOON/---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蛋白的秘密生活---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们与什么相互作用,让它们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此外,取得新发现的速度正在加快。第一个三维蛋白结构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如今,蛋白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是一个全球大生物分子三维结构的信息库,拥有数十万种
J Neurosci:大脑如何处理恐惧心理?
当受到惊吓时,大脑可能会激活其恐惧处理电信号,从而使心脏跳动加速以帮助逃脱威胁。这也是大脑恐惧处理回路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以往经验中学习,了解哪些情况真正危险,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Science: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结合帮助揭示癌症的本质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评论中,哈佛大学医学院Hadi T. Nia博士和Lance L. Munn博士描述了影响癌细胞和肿瘤的四种不同的癌症物理特征以及微环境特征,有助于肿瘤生长和对强效抗癌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研究揭示肺结核、肺腺癌及肺结节病的分子病理学相关性和标志物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传播较广、致死率较高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课题组致力于研究Mtb等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Journal of Imm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