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斑马鱼发育期视网膜兴奋性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
Neuron杂志于8月9日发表了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斑马鱼发育期视网膜兴奋性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运用在体研究方法,首次发现了视网膜突触功能在发育时期具有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能力。该工作主要由博士生魏宏平等在杜久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
Nat Cell Biol:发育中视网膜细胞的瓦氏效应
近日,研究者发现处于增殖期的非洲爪蟾的视网膜细胞采用的是有氧糖酵解而不是氧化磷酸化。表明以往Warburg effect只发生在肿瘤细胞中的认识是片面的,Warburg effect或许普遍存在于增殖代谢中。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Cell Biology上。
: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
【综述】 失明,尽管不是一种会威胁生命的疾病,但会削弱一个人的能力并且几乎不存在治愈的方法。眼部疾病的基因疗法将会深刻影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因如此,这个领域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去开发相应的疗法。有几个因素使得眼睛成为基因替换疗法的理想器官,包括易接近性、免疫豁免、体积小、组织分区和天然的对侧对照。
Cell Neuron:维持视网膜的关键蛋白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加州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在活体内展示了一种特殊蛋白维持健康视网膜的重要作用,这项研究也为免疫、生殖、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带来了启示。 研究人员在Cell旗下Neuron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动物实验中展示了蛋白S维持健康视网膜的作用,指出该蛋白参与了光感受器(眼部的光敏神经元)的修剪。
JEB:蝴蝶的“吸管”口器或可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医学研究的微型探针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蝴蝶进食的方式或许可以帮助工程师们开发出微型探针,用于在一系列医学测试和疗法涉及的单细胞中吸取液体以供研究。
FDA批准首个用于成人遗传性眼病的视网膜植入物Argus Ⅱ
2013年2月1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Argus Ⅱ视网膜假体系统作为首个植入式治疗成人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装置。设备由一个小的视频摄像机、发射眼镜、影像处理单元(VPU)和植入型视网膜假体(人工视网膜)组成,取代视网膜退化细胞的功能,并改善患者对图像和运动的感知能力。VPU会将视频摄像机的图像转换成电数据无线传输到人工视网膜上。
IOVS:中药迷迭香成分对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2012年11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 -- 草药在亚洲整个历史及早期欧洲文化中被广泛使用。最近几年,草药受到了西方医学的重新关注。目前,科学家们正从许多药材中分离提取活性化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抗氧化及抗炎症作用。
Nat Commun:干细胞: 从人类干细胞到感光视网膜
本期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有感光能力的视网膜组织已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被生成。这项工作为研究人视网膜发育和造成失明的疾病提供了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