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寄生蜂的幼虫对其宿主进行消毒
一项研究报告说,一种寄生蜂的幼虫使用杀菌剂对它们的美洲蟑螂宿主进行消毒。Gudrun Herzner及其同事分析了美洲蟑螂的外表面和内部组织,并且确定了它们含有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其他病原体。
PLoS Gene:蠕虫基因对抗人类癌症
近日,诺丁汉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一种存在于低等水蠕虫中的基因可能在癌症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来自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的专家们发现取出蠕虫中的SMG-1基因会导致正常细胞分裂失控,造成包括肿瘤在内的致命疾病的突然恶化。 此项研究的带头人, 生物学院的Aziz Aboobaker博士称,SMG-1基因可能会扮演阻止生物生长的角色。
Cyberplasm:仿造寄生鱼的机器人帮助搜索疾病
一个研究小组正在试图创造基于寄生鱼的多细胞微型机器人Cyberplasm,用来测试血液情况,从而能帮助人类诊断出疾病。这个机器人只有1厘米长,用电子神经系统的人工肌肉细胞葡萄糖供电。 Cyberplasm也有视觉感受器,以便它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而这个机器人大量的传感器设计也能感受和应对体内不同的刺激。 现在Cyberplasm还尚未完成,研究人员正在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进行检测和工作。
Ann Bot-london:昆明植物所AM真菌和根寄生植物的直接互作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寄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两者均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这两类生物有过大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多数情况下仅关注两者之一。 近期研究显示,AM真菌在宿主植物根部定殖的过程和根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的侵染过程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子调控途径,两种生物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逐步增多的研究表明,寄主植物根部的AM真菌定殖水平对寄生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PLoS Pathog:阿托伐他汀和唑来膦酸联合使用或可有效抑制寄生虫的感染
2013年10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亚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将两种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进行结合,就可以用于治疗弓形体病,弓形体病是一种由鼠弓形虫引发的寄生虫病。 鼠弓形虫是一种几乎可以感染所有温血动物的寄生虫,其对于未出生的胎儿以及免疫力低下者非常有害。
PLoS ONE:弓形虫可操控寄生老鼠大脑不怕猫
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17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在自然界,猫的尿味是啮齿动物天然的威慑剂,这些小动物会灵敏地察觉这种味道并主动远离它们的天敌。但是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弓形虫后的雄性老鼠在暴露于猫尿味环境后,其大脑中和性吸引相关的区域竟然呈现活跃状态。而与此同时,其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受到抑制。
Biological Reviews:人类最古老祖先酷似巨大蠕虫
研究认为地球上现存大多数生物的祖先是凯亚虫 3月4日,刊登在《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了发现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脊索动物,该生物类似蠕状,并生活于海洋中,体形大约有两英寸长,其被称为纤细皮凯亚虫(Pikaia gracilens)。该生物生存于5亿年前,被认为是现代脊椎动物的最早祖先,当然也包括人类。
Nature:蠕虫如何避免食物中毒?
(图片来源Dennis H. Kim等原文截图)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研究者通过对162株线虫进行研究,发现了线虫逃避有害细菌的基因机制,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162株线虫分别置于盛有铜绿假单胞杆菌菌落的盘子中,然后观察这些线虫的行为。
PNAS:破解寄生物感染宿主机制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y Duisburg-Essen)教授Peter Bayer和Anja Matena和他们来自苏格兰的同事们如今识破了卵菌(oomycete)感染它们宿主的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著名期刊PNAS上。
吉林农大研究自复寄生蜂超寄生行为获进展
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evaluationoftheValueofAutoparasitoidsinBiologicalControl”的文章,系统准确地研究了自复寄生蜂的超寄生行为,对重新认识自复寄生蜂的进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One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