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ant Physiolgoy:大豆光周期现象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敏感短日照作物,大豆生育期(开花期与成熟期)及株型都严格受光周期调控。短日照条件下,大豆的生育期短,植株矮小,长日条件下大豆的生育期延长,植株茎节增多,植株高大。大豆光周期敏感性使单个大豆品种适宜种植范围狭窄,造成了许多优良品种的推广范围小,有“宝”难用,影响了我国大豆的稳产与高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课题组于

2022-03-14

“防脱”要补充大豆饮食,一种益生菌或能逆转“秃头”

  当前,脱发已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据《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国民健康TOP10中,脱发问题占比27%。事实证明,脱发危机已经来临。我国目前有21.3%的男性和6%的女性患有脱发,这是大约2亿个受伤的灵魂。与父辈相比,如今年轻人脱发的平均年龄提前了15至20年。有观点认为,脱发与睡眠不规律,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该观点

2022-01-10

大豆油中除草剂残留预测模型应用:理化性质与加工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大豆榨油过程中危害物残留可能与蒸气压、水溶性、解离常数、辛醇-水分配系数及加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何在分析过程中保留多因素特征同时降低数据维度,对明确加工因子研究非常必要。本团队利用非线性曲线拟合方程Y=aX2+bX+c,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β0+β1X+β2X+β3X结合主成分分析来研究加工因子与各变量之间关系,基于EFSA数据库中农

2021-10-30

研究人员发表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综述文章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全球大豆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进一步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广大大豆学者、育种家攻关的重要目标。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大豆种质资源演化规律,解析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可为大豆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研究员任勃团队与

2021-09-02

大豆基因组解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冯献忠课题组等选择1份东北野生大豆、7份我国代表性栽培种,结合平均50×的三代测序和Hi-C测序,组装了高质量大豆参考基因组。组装的8个大豆基因组大小范围为986.1-1001.3Mb,Contig N50=1.4-6.1Mb,BUSCO完整性评估为96.7%-97.3%;结合同源注释、从头注释

2021-07-14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研究发现大豆耐盐新机制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不利于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导致植物死亡,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大豆是重要农作物,提高大豆耐盐能力有助于增强大豆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并能利用低盐碱化土地增加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研究团队发现核因子Y(Nuclear factor Y)复合体的成员GmNFYA,

2021-07-20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大豆突变体基因定位测序方法改良研究获进展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成本的不断下降,基于WGS的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已成为快速定位候选基因的常规工具,但已报道的方法仍有待完善。例如,依赖于自交系杂交的QTL-seq策略需要后期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精细定位;而基于突变体的Mut

2021-06-07

Plant, Cell & Environment:揭示幼苗子叶助力早熟大豆适应高纬长日环境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系统阐述了子叶的开花诱导功能及其分子基础,揭示了子叶在早熟大豆品种适应高纬度长日照环境中的独特作用。相关研究在《植物细胞和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在线发表。据韩天富研究员介绍,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中低纬度地区,

2021-06-07

东北地理所成功研发“中科豆芯”系列大豆液相育种芯片

  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原因,导致我国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豆育种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大豆的生产效益。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平台,研发了大豆育种加速技术、基因型快速鉴定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大豆芯片研发周期长、使用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在实际育种中使用的

2021-05-25

研究人员成功克隆大豆雄性不育基因MS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成功克隆了大豆遗传育种界寻觅50年的雄性不育基因MS1。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作科所孙石研究员介绍,大豆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人工杂交困难、效率低,不同

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