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首次发现人类外周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分子机制
2013年5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Geisinger's Sigfried and Janet Weis研究中心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人类外周神经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结果或为那些遭受遗传性神经病的患者提供帮助和治疗希望。
JAHA:抑郁症病人患外周动脉疾病风险较高
2012年8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对1000名患心脏病的男性和女性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抑郁和高风险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相关联。
外周干预课程论坛强调Supera(R)外周支架系统的临床结果
- 全球领先的外周干预课程论坛强调 Supera® 外周支架系统的临床结果 - 涉及1000多名使用 Supera 支架进行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一年期通畅率数值介于84%至88%之间;数据在 2013 Leipzig Interventional Course 上公布 得克萨斯州韦伯斯特和德国莱比锡2013年1月25日电 /美通社/ -- 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 Leipzig In
JAMA: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或致男性外周动脉疾病风险增加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国际杂志JAMA的一项针对45000名男性的研究揭示了,超过20年接触和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II型糖尿病相关的风险因子的男性,其或者更容易引发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
AJH:冠状动脉疾病的遗传标志物
近日,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学院大学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两个冠状动脉疾病(CAD)的遗传标志物,有助于预示罹患该疾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由明尼苏达州公立学校流行病学和社区卫生助理教授Weihong Tang率领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
:科学家采用基因治疗手段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人重建血管
2012年12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在杂志Human Gene Therapy上在线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 使用病毒表达血管生成因子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有着长期的治疗效果。 传统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是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重新定向心脏栓塞区域周围的血管流向而达到治疗目的。前提是需要栓塞区域周围的血管健康,足以完成搭桥术。
NEJM:瓣周返流是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主要缺陷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月26日在线发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Susheel K.Kodali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Susheel K.Kodali博士通过对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患者2年随访结果首次确认,哪怕只是轻度瓣周主动脉返流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
Circulation:动脉粥样硬化和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联系机制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个体也显示出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倾向,动脉粥样硬化症俗称血管硬化。慕尼黑的临床研究者与维尔茨堡研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新机制有助于解释两种疾病之间存在的联系。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在于称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特定免疫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受到受损坏和死亡细胞释放的DNA刺激,分泌干扰素蛋白以刺激免疫反应。
Covidien两项外周动脉疾病研究进展良好
2013年10月18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Covidien公司两项独立的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医疗器械研究都得到了积极的研究结果。 其中一项是公司的EverFlex自扩张支架产品,该产品已经在今年一月份获得了CE认证,公司表示经过公司为其三年的跟踪研究,使用EverFlex的患者病情有明显好转很少再接受类似的治疗,同时支架破损的问题也相当少。
主动脉疾病领域重大变革:血管内移植取代传统开放手术
2013年10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2013年10月09日至13日,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创办、主办的2013年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ENDOVASCOLOGY2013)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演讲厅顺利举办。 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期间,以“渐进性主动脉病变”为主题的库克卫星会于10月12日隆重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