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PLOS Biology:动物脂质沉积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肌肉生物学与猪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在《PLOS Biology》发表题为“Camptothecin effectively treats obesity in mice through GDF15 induction”的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卢军锋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朱梦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吴江维教授为通讯作者

2022-03-07

新冠第针有无必要?中山大学团队新发现或能解答您的疑问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MWR)报告,在应对奥密克戎时,第三针新冠mRNA疫苗的有效性迅速减弱。1月初,以色列开始向部分人群提供第四针疫苗加强针。为了有效应对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团队开展了四剂灭活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试验表明反复接种疫苗并不是有效应对奥密克戎的有效措施。近日,国内新冠疫情再度令人紧张,多个省市地区

2022-03-15

Cancer Cell:揭示花生烯酸和γ干扰素协同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杰尔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细胞因子和一种脂肪酸可以协同发挥作用,触发一种以前由合成分子研究确定的细胞死亡。他们开展细胞培养物体外实验和小鼠体内实验,了解到一种称为γ干扰素的T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与一种称为花生四烯酸的脂肪酸一起如何通过靶向ACSL4酶而导致一种叫做铁死亡(ferroptosis)的细胞死亡。

2022-03-08

高福院士发布华南海鲜市场调查报告:未发现市场动物与新冠关联,该市场非新冠疫情源头

随着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等新冠变异株的出现,近期国内疫情形势再度紧张了起来,其中香港的疫情十分严峻,3月4日新增52523例确诊病例,新增136例死亡病例。持续了两年多的COVID-19大流行仍未结束,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仍将继续。为了抗击新冠疫情,除了加速研发针对变种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之外,对新冠病毒进行溯源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2022-03-08

Cell:野生动物病毒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Virome characterization of game animals in China reveals a spectrum of emerging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这是我校医学院自建院以来首次以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名义在顶级学术期刊Cell发表研究成

2022-02-19

Cell Reports :哈佛大学张毅团队发现导致克隆动物胎盘异常增大的关键基因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张毅教授团队在 Cell Reports 期刊发表了题为:Loss of Slc38a4 imprinting is a major cause of mouse placenta hyperplasia in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red embryos at late gest

2022-02-24

声遗传学首次成功调控哺乳动物大脑,“无线”操纵人体细胞走进现实

  近期,《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Salk研究所Sreekanth Chalasani科研团队的成果,研究者们找到了能够在哺乳动物中起效的声敏通道蛋白TRPA1,7mHz超声波能够有效激活神经元,调控小鼠肢体活动。这无疑是声遗传学登上科学舞台的重要开场。几年前Edward Boyden终于将光遗传学的精确度提升至单个神经元,我当时激情澎湃地

2022-02-23

Science Advances:水生实验动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于上个世纪80年代被我国鱼类学工作者在四川发现并鉴定。稀有鮈鲫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性能优越、卵大且透明等特点。与传统的水生模式动物斑马鱼相比,稀有鮈鲫对环境温度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对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等)的灵敏度更高,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感染敏感性也高

2022-02-09

新冠第针或非必要,中山大学肖海鹏团队研究证实疫苗保护效果在第三针后饱和

  第四剂新冠疫苗是否必要?能否应对奥密克戎?肖海鹏团队证明反复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疫苗效用降低,并造成免疫应答向非RBD结构域转移!最近,国内的新冠疫情形势再度紧张了起来,至2月25日,10天内我国本土共新增新冠病例689例,涉及江苏、辽宁、内蒙古、广东等13个省市和自治区。这些新增病例均为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

2022-03-01

Cell:科学家揭示腹侧脊髓小脑束神经元对哺乳动物运动的控制机制

  运动是动物生存所必需的一种复杂行为。脊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被称为中枢模式发生器(CPG)的脊柱间神经元,其产生的活动负责屈肌和伸肌以及身体左右两侧的交替。目前,尚不清楚是多种还是单一的神经元类型负责控制哺乳动物的运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揭示,腹侧脊髓小脑束神经元(VSCT)对哺乳动物运动的控制机制。该研究成果《Cell》上发表,题

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