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自然·免疫学》:找到“卷”T细胞!缺氧可让耗竭T细胞产生免疫抑制效果

这项研究发现肿瘤中终末耗竭的T细胞不仅表现出功能障碍,还会表现出免疫抑制的作用。肿瘤的缺氧环境可以诱导tTex细胞上CD39的表达,进而参与腺苷代谢来制造免疫抑制微环境。

2023-01-17

eLife:揭示中生代鸟类头骨演化特征

科研团队利用高精度CT对此前发现的中生代反鸟类雅尾鹓鶵(Yuanchuavis kompsosoura)的头骨进行三维复原,重建了几乎所有头骨骨骼的立体形态

2022-12-14

新一代科技赋能二尖瓣流微创治疗,第四代MitraClipTM更具个性化!

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指患者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使得血液从左心室反向流入左心房。中重度二尖瓣反流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如不积极治疗,将增加患者心律不齐、中风、甚至死亡的风险

2022-11-10

mLife:首次从基因进化角度揭示Thermus类群在热液系统硝化的重要角色

为了探究Thermus类群的反硝化功能基因,团队进一步针对Thermus的反硝化基因开展了比较分析。

2022-05-10

流性食管炎患者新选择,中国首款自研P-CAB替戈拉生片获批

除了此次获批的反流性食管炎适应症以外,替戈拉生片还有两项正在研发的新适应症均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即十二指肠溃疡(DU)以及联合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

2022-04-13

Current Biology:研究揭示了-β-法尼烯调控天敌昆虫大灰优蚜蝇精准定位蚜虫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 E )-β-farnesene-mediated aphid location in the predator  Eupeodes &

2022-02-01

Paleobiology:提出新的形态钟模型改善鸟类演化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估计

自Zuckerkandl和Pauling提出分子钟假设以来,分子钟模型成为定年演化事件的基础。最早的分子钟假设为严格分子钟,即演化速率在树上各个类群之间恒定不变。严格分子钟通常只适用于近缘的类群。为解释演化速率在时间上和类群间的差异,多种宽松分子钟模型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估计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古生物学中,对应的模型被称为形态钟模型,用于描述形态特征的变化而

2022-01-08

科学家发现,他汀类药物引起的大部分症状,可能都是安慰剂效应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吃他汀类药物后会出现肌肉疼痛、疲劳和抽筋等副作用,请不用担心,因为这可能只是心理作用!近日,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Darrel Francis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发现,他汀类药物引起的大部分症状竟然都是反安慰剂效应。所谓反安慰剂效应,就

2021-11-18

性选择影响鸟类尾羽的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当代生物学》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与周忠和主导,联合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南京大学、临沂大学、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完成的有关鸟类尾羽演化的研究,报道了一类具有针型尾的中生代反鸟类,揭示了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动态相互作用对鸟类早期演化的影响。反鸟类是鸟类演化中最早发生全球性辐射分异的类群,在进化树上与今鸟型类(所有现代鸟类

2021-09-21

研究揭示鸟类眼色多样性的遗传与演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邹征廷课题组在PLoS Genetics上合作发表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决定家鸽眼色多样性的基因SLC2A11B,其功能缺失突变导致虹膜缺乏黄色形成白眼性状,并在家鸽驯化过程中长期受到人工选择。SLC2A11B与部分鸟类蓝或棕黑眼色相关

2021-09-22